网友朋友说:
经常看您的博客,很受启发,从没在您博客上留言,有些问题早就想跟您交流一下。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资质平平,为了跳出农门,为了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一直不停的努力,现在在读研,还准备继续读博,从小的理想就是能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
我是很内向的人,我觉得我要实现我的理想的话,这方面要加强训练,但我不知道如何去训练。还有就是,我平时没事的时候经常憧憬自己的未来,呵呵,也算是对自己的激励吧,但有时候也感觉自己很容易患得患失,比如常常想博士毕业了要怎么样才能进公务员队伍,万一进不去怎么办等等,其实我心里也明白,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有些东西也得看机遇了,但我就是控制不了怎么办?
晓楠老师,我平时有话不喜欢跟别人说,总是在自己的心里,现在觉得可以向您倾诉一下,谢谢您!
楠楠之语:
常会收到这样愿意和我倾诉交心的邮件,总是让我很感动和感激。感动于大家为生活为梦想的努力和坚持,感激大家对我的信任。这位网友朋友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内向的性格,一个是患得患失的想法。我分别来说说我自己的一点儿体会和想法吧。
关于内向:
其实我也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当然,很多人听到我说自己内向,都会觉得很可乐,常会说:你要是内向,那就没有外向的人了。之所以说自己内向,是因为我不是那种能马上和人熟悉起来聊开怀的人。我当老师当主持,经常需要说话,那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比起“说”来,我更喜欢“听”。平时的我,社交活动很少,和朋友见面也不是太频繁。所以,我是“宅女”类型,属于特别能待得住的人。
外向内向,不是完全通过话多话少来定义的,和内心的开放程度也有关系。但不管一个人内心怎样封闭,当我们必须交流、必须表达时,我们得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至于怎么练习,我不是专家,就说些自己的感受吧。
第一,当我们自信时,我们就有更多的表达和交流愿望;那就不妨努力学习,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二,无论是表达自己,还是与人交流,如果我们经常说话,脑子的反应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说出的话也才更有逻辑,我们才能更好地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我们不是为了“出声音”而说话,是为了言之有物,所以如果我们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当我们需要说的时候,也就更有话说;
第四,前阵子看的一本书《异类》,非常认同里面的观点,做好很多事情的方法就是勤于练习。那本书里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需要大概10000小时的练习。如同卖油翁的那句“无他,唯手熟尔”。
第五,听到“拧巴”这个词,第一反应是贬义。但我以为,很多时候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不能太顺着自己,有时候为了突破,需要“拧巴”一阵子。
第六,从技术层面,掌握说话表达的方法技巧。多大声说话,多对着镜子练习表达,多把自己说话的声音录下来听听,多对一些新闻、观点进行自己的归纳总结和评论,都是很好的练习方法。
关于患得患失:
一件我们真正在乎的事情,我们是很难做到只关注过程不在乎结果的。所以想到可能出现的不好的结果而患得患失,这是很正常的,不用感到自责。拿我自己举例吧,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我都做出过些让其他人不理解的决定。我也会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但这样的时候很少,每次持续的时间也非常短,甚至有时只是一闪念。
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得开”,敢于不计结果去做选择,很大的动力来自于,我深信:
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天天实际的努力积累起来的;
结果不是注定的,它的走势来自于你每天行动的方向;
当我看不到、看不清结果时,我就对自己说,你越怕一个结果,“结果”这东西欺软怕硬,它就会找到你。
这符合一个我很喜欢的有名的法则,叫Murphy's Law,墨菲定律,说的是: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你越担心的事情就越会发生,越关注,往往也会越紧张,也越容易出纰漏。所以,把我们拉回正轨、拉上正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并且不停付诸行动。
如同恋爱中的人,一方常会问另一方,你到底爱不爱我?你说咱俩能不能走到一起?咱俩能幸福不?因为在乎,我们就怕失去,就怕结果不好,但能不能在一起,会不会幸福,还不是看两个人每天每时每刻对这份感情的经营吗?
可如果我们总是担心,纠缠于这样的问题中,而忽略实际对感情的呵护和付出,那么当某天这段感情走到尽头时,你或许认为它就是注定的,认为你之前的预测都是准的,给自己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却忘记了,走到今天这样一种结果,可能正是你自己把爱情的指针使劲往相反的方向扳,直至停摆、损坏。
远离死亡好的办法就是努力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