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长恨歌1月14日预告:玄宗退位


    公元756年,用了两个年号,一个是天宝,一个是至德。为什么改年号呢?因为唐朝换皇帝了!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下台当上了太上皇,他的儿子李亨当上了皇帝。新皇帝上台当然要改元,从此天宝十五载也就变成了至德元载。我们知道,按照传统,皇帝只要不死,一般是不会主动选择退位当太上皇的,那么,玄宗为什么会成为太上皇呢?这里是否有什么隐情啊?

 

一、父老遮留

    上集讲到,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就在西逃的路上,马嵬之变爆发了。马嵬之变有很多影响,但是其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玄宗一行马上失去前进的方向了。本来,到四川避难是杨国忠的主意,现在杨国忠都死了,是不是还要到那儿去呢?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了,说:“杨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可是,不到四川,又到哪里呢?这时候意见可就多了。有人建议去河西、陇右,有人建议去灵武,有人建议去太原,还有人建议,干脆回长安算了!唐玄宗想到哪里去呀?其实他还是想去四川的。因为四川安全可靠、物产丰富这些优点都是客观事实,不会随杨国忠死而改变。可是,当时刚刚发生过政变,玄宗还是比较怕这些禁军的,虽然想去四川,但是也不敢表示。可是,总这样犹豫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这时候,韦谔出面打圆场了,他说:“还京,当有御贼之备。今兵少,未易东向,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扶风在什么地方啊?扶风就是今天陕西的凤翔,在马嵬驿的西边。这个地方四通八达,往北可以到达朔方、河东这些地方,往南则是入蜀的必经之地。两边都不得罪,是一个很圆滑的方案。因为还是在入蜀的道路上,所以,玄宗对这个方案也很满意,其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就算决定了。按照玄宗的打算,还是希望到了扶风之后,再劝大家接受入蜀的方案。那么,唐玄宗选择入蜀对不对呢?从躲避敌人这个角度讲当然没有问题,可以说是最安全的方案,但是,如果从扭转战局,恢复统治这个角度说可就不行了。因为蜀道难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外面的人打进去固然不容易,可是,里面的人再想打出来也同样困难了。如果玄宗一行人真的入蜀,差不多就等于放弃大好河山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事情会不会就这样发展下去呢?没有。就在大家都已经上路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了转机。

 

    什么转机呢?一群父老乡亲挡在了路上,不让皇帝走。他们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希望皇帝留下来。可是,玄宗本来就没有抵抗的信心,这时候杨贵妃刚死,更是心灰意懒,意志消沉,听到父老这番话,他按着辔头,停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拨转马头,往西走了。

 

    眼看着皇帝执意要走,拦也拦不住,百姓又把太子李亨围住了,他们喊道:“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帅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而且,人数越聚越多,不到一会儿功夫,竟然达到了好几千人。

 

    在这种情况下,李亨是留呢,还是走呢?要知道,中国古代是讲究孝道的,父皇就要踏上漫漫征途,做儿子的哪能不在身边服侍呢。面对父老的挽留,李亨说:“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一边说,一边眼泪就跟着流下来了,而且掉转马头,做出一副要追赶玄宗的样子。那么,这些人会不会让李亨走呢?当然不会。

 

    没等李亨走出一步,他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还有心腹宦官李辅国一把抓住了马笼头,说:“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什么意思呢?他们说:如今逆胡猖狂,国家已经分崩离析。如果这时候不顺应民心,赶紧组织平叛,还哪有什么兴复的希望!现在如果太子殿下您和至尊一起入蜀的话,万一贼军烧绝栈道,朝廷就只能蜗居四川,中原的大好河山,不就等于拱手让人了吗!到那个时候,人心也离散殆尽,难以收拾。就算再想时光倒流,重新回到今天这个局面,也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与其到时后悔,还不如从现在做起,赶紧调集西北边军,再把郭子仪和李光弼从河北战场召回,和他们一起,齐心合力,讨伐逆贼,收复两京,削平四海。到那个时候,再打扫宫阙,把陛下迎回,这才是最大的孝顺啊!殿下是个有政治责任的人,怎么能学普通人家的小儿女,整天依恋在父母身边呢!这时候,旁边那些父老乡亲也赶紧说,是啊,太子留下吧。听父老这么一说,李亨叹息一声,说:既然大家都不让我走,那我也就顺应天意民心,不走了!

  

   太子这边决定不走了,那唐玄宗呢?唐玄宗可还在不远的前方等着太子呢。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只好派一个人去看看情况。一会儿,看情况的人回来了,说:太子被百姓留下了,不跟着您走了!玄宗一听,仰天长叹:“天也!”从长安出来才三天,杨国忠被杀了,贵妃死了,现在太子也要单飞了,真是众叛亲离啊!可是,叹气也没有用啊,父子两个人就此分道扬镳了。

 

    唐玄宗父子分途是唐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最终决定了唐朝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决定唐朝未来的大事件,却缘于一个看起来非常偶然的机缘---父老的挽留。那么父子分途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蒙曼副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那么唐玄宗父子分途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