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岁末,几乎都是那些连续亏损的披“星”戴“帽”簇的过关期。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则有被暂停上市的可能。因此,一些亏损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多发生于四季度,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牌。
除了利用资产重组的方式进行保牌外,地方相关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财政补贴亦是其中的一种手段。某种程度上,补贴已成为A股市场一道奇特的“景观”。地方出于保护上市公司的需要,或出于支持上市公司发展的需要,对某些上市公司实行“救助”早已是市场的“潜规则”之一。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09年第四季度,共有46家上市公司公告了收到各种形式的政府财政补贴情况,所涉及款项总额为16.73亿元,无论公告家数还是款项总额,均远高于2008年同期。2008年同期,公告收到政府各类财政补贴的上市公司仅为25家,金额共计2.92亿元。
地方部门补贴上市公司,正如媒体所称有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对上市公司业绩所造成冲击方面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个中也有地方避免上市公司被摘牌的考量。如*ST鲁北2007年、2008年均出现亏损,2009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为-0.06元,尽管该上市公司三季报预计2009年度有望实现盈利,但就像其2009年4月30日预计去年上半年盈利最终却出现亏损一样,该上市公司2009年度能否真的实现盈利,其实还存在未知数。因此,地方给予其8000万元的财政补贴,以确保该上市公司去年年报实现正收益。
其实,每年类似*ST鲁北这样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以补贴扮靓业绩,以规避暂停上市或退市的风险,成为某些业绩不佳上市公司的生存法则,也凸显出A股市场上市公司退市的困局。
而从A股市场发展历程看,靠“吃救济”保牌的上市公司,真正能够实现“咸鱼翻身”的却不多。毕竟,上市公司本身的内部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抗市场风险能力才是决定其今后走向最重要的因素。或许,靠财政补贴能让上市公司免于暂停上市或退市,但如果上市公司不能实现做大做强,最终遭遇市场淘汰,将是其唯一选择。
一些ST股常常挣扎于退市的边缘,却总能“起死回生”,与目前市场的退市机制不畅通密切相关。这些A股市场的“不死鸟”,不仅挤占了市场上有限的资源,形成了资源浪费,导致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打折,而且,一旦实施资产重组,又常常是内幕交易、信息泄漏的高发地。
因此,如果财政补贴是为了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笔者以为无可厚非;如果是出于保牌的需要,则值得商榷。在地方部门保护了地方利益的同时,为了保牌进行补贴,于整个资本市场并无益处。其中的问题在于,补贴或许能保上市公司一时,但一家上市公司总不能靠补贴过日子吧?
事实上, A股市场“不死鸟”现象常常遭到诟病,主要是由于目前市场的退市机制不畅。虽然目前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设置了严格的退市条件,但毕竟其所涉及的面太窄,还无法对于沪深主板与中小板上市公司产生威慑力。而笔者则以为,对于沪深主板以及中小板上市公司的退市问题,监管层有必要全面重新考虑。毕竟,目前的A股市场已不是此前的市场,优胜劣汰亦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功能,我们不能让此功能总是处于“隐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