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黄梅》话源流


  《大戏黄梅》话源流

  很感谢央视及制片人陈晓卿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大戏黄梅》,因为黄梅戏源流演变,特别是黄梅戏早期是地方小戏,文献资料少,影像资料更少,创作者奔赴安徽、上海、湖北、浙江等省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寻找有历史影像的资料。据报道,这是中国电视史上首部有关黄梅戏的纪录作品。

  首先应该向安徽的黄梅戏艺术工作者致敬,是已故的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把黄梅戏推到极致,那唱腔、表演、音乐乃至于唱词,给世人的感觉现在还没有人超过他们!近几年来安徽黄梅戏发展很快,电视剧也好,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节目办得也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办得有声有色,这对传播、推广黄梅戏起了重要作用,包括这次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戏黄梅》,据说制片人陈晓卿也是安徽人士,也就是说,安徽各界对黄梅戏发展付出很多,功不可没!

  谁不说俺家乡好,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按纪录片《大戏黄梅》的说法,黄梅戏的发展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为何这个戏曲剧种叫“黄梅”,而不叫“安徽某县”或者是“安庆戏”呢?湖北有个黄梅县,名气没有黄梅戏那么大,但历史却很悠久: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名。唐武德四年(621),析黄梅为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置南晋州领之。八年(625),废州,省四县复为黄梅县。1300多年来黄梅县名未变。在一个重视品牌的年代,“黄梅戏”誉满天下,于是出现了湖北、安徽黄梅戏源流之争,毫不奇怪。

  清新、质朴、优美、动人的黄梅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在我们心头流淌,记忆中,有两件事得提一下。

  一是撰写《黄梅戏考》.读大学一年级利用暑假搞社会调查,我当时到文化局、黄梅县戏剧院拜访两位黄梅戏老艺人及专家,一位叫乐柯记、一位叫桂遇秋,乐柯记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陆洪非等艺术工作者到黄梅戏剧院收集、整理黄梅戏音乐,有不少是黄梅戏剧院艺人和他提供的音乐素材,后来《天仙配》里的乐曲有好几段来源于他,他还兴致勃勃跟我唱了几段作为例证,但是《天仙配》里并没有“乐柯记”等人的名字,我撰写《黄梅戏考》得出“黄梅戏生在黄梅、长在安徽、1956年回娘家”的结论,这篇文章在《黄石日报》连载,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二是采访王少舫。我接到黄石日报陈庄老师的通知,让我去采访来大冶演出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在向学院系主任请假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采访的路。顶风冒雪,我乘车来到大冶县委招待所,站在王少舫住的房间门口,却不敢敲门,我想:“人家是闻名中外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我只是一名在校学生,凭什么去采访他老人家?”足足蹩了一刻钟,转而又想:“这么冷的天,跑了50多里路,被王少舫名气吓倒不敢去采访,同学、老师、报社会笑话我的。”于是,鼓起巨大勇气,我敲了三下门。王少舫打开门,满面笑容地伸出手来同我握手,我的手冻的冰凉,王老跟我握手后,自己把手搓了几下,然后给我倒开水。王老说:“呵,我知道,报社同志说你想写‘黄梅戏考’?希望你写一本、二本、三本书来,感谢你!”(王老在后来县委招待委会连敬我这个小字辈三杯酒,令旁人惊讶)。眼前的王少舫亲切、和蔼,也很健谈,从黄梅戏的源流和发展,我们聊了近一个小时,王少舫他老人家说:“我们这次到湖北来演出,是到娘家要嫁妆来了!”大师之意就是到黄梅戏发源地汲取传统的营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黄梅戏艺术。

  那年暑假,偶然听到广播: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逝世,享年67岁。事感突然,悲伤和惋惜萦绕在我心头,自古俊杰轻生死,长留艺德在人间!我很愧疚,自己没有实现王少舫先生的期望,写一部黄梅戏的书!

  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正因为海纳百川才誉满天下。黄梅戏源流之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黄梅戏唱好!盛世中华不能没有戏曲,黄梅戏源流演变告诉我们,黄梅戏是开放的,海纳百川才形成全国五大剧种.安徽、湖北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同,投入不同,会出现黄梅戏文化氛围的不同,艺术人才事业责任感不同,黄梅戏发展态势就会不一样。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我总感到中学、大学时代的黄梅戏渐渐地离都市人远去,然而那优美的旋律铭刻在心头,我们该为黄梅戏的发展做些什么?

  蔡律 2009年1月11日

 邓丽君-评价

  流行歌曲

  邓丽君图片

  邓丽君

  李鹏远

  邓丽君与春晚:君虽未登台,天籁音常在  

       邓丽君的最新新闻

  盛燕将再度演绎邓丽君 身着邓丽君演出服

  29日邓丽君57岁冥寿 粉丝安放铜像悼念

  邓丽君大陆演唱会受阻 宋楚瑜首度透露内幕(图)

  邓丽君经典歌曲 永垂不朽----纪念邓丽君逝世十周年

  永 远 的 邓 丽 君

  当年邓丽君 差点儿来大陆

  永远的歌后: 半世纪,十亿个掌声

  邓丽君曾想回祖国内地

  大公报:邓丽君的歌为两岸“牵红线”

  邓丽君的歌为两岸“牵红线”

  台湾媒体误传“邓丽君之师”李 鹏远在大陆去世

  李鹏远倡领高雅流行音乐

  永远的歌后邓丽君和大师李鹏远先生

  邓丽君恩师李鹏远山城育人才

  邓丽君与恩师李鹏远

  台湾音乐大师李鹏远先生怀念弟子邓丽君

 “寻找邓丽君传人”活动盛大启动

  音乐

  宋祖英

  郑玉玺词作《等了多少年》传递真情实感

  《等了多少年》赏析:清浅如秋水 汹涌似海潮

  《等了多少年》为两岸“三通”而高歌

  激情爱意写就的词作世界

两岸三通 搭起友谊彩桥 推动文化繁荣

 中国距离世界大国有多远——陈述对中国崛起的几种观点(另类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