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还不是开香槟的时侯


经济复苏:还不是开香槟的时侯

傅勇/文

《东方早报 理财一周》 名家专栏

 

 

现在还不是开香槟的时侯。

迄今为止,从各个方面来说,国内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几乎都无可挑剔,经济复苏已基本步入正轨。中国政策执行力上的优势在危机中得以凸显。以往的经验表明,大规模刺激政策会带来一些后遗症,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消化殆尽。此外,刺激政策的退出方式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

中国成功的政策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世界银行行长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会在8%左右,而去年底和今年四月世行的预测分别为6%和7.2%。而在世行追认中国“保八”目标的合理性之时,政策面又转向了培育经济复苏的内生性动力。世行行长开出的刺激内需的政策处方也完全落在了中国现有的政策框架之内,即加大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推进金融业的改革以及进一步开放服务业。

还值得称道的是,这轮国内政策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半年多以来主要是靠政府部门发力把经济稳住,而现在则开始刺激民间投资的跟进。这些大家都能很清楚地看到。从这个角度来说,政策的透明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理论上,政策透明度的提高能够增加其有效性,因为大家都会理解的政策的意图,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半年多来一度膨胀的资产价格日趋回归理性,从而避免了风险的进一步积累。有投行预测认为,通胀会在10月或11月重现。可以想象,届时物价数据将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和讨论,通胀预期会进一步加剧。或许是想要推迟这个时点的到来,最近相关部门对物价维稳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限制了集中大幅度的提价。但这里所谓的通胀重现实际上指的是CPI同比增速的转正。物价转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物价重归正常化,算不上真正的通货膨胀来了。上述投行预测,直至2011年通胀都将保持温和水平,并将2009年CPI通胀预期从-0.7%上调到-0.5%,2010年和2011年则仍为2.5%和3.5%。这样看来,在明年通胀还不是个大问题,到2011年相信又会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调控物价。

全球金融危机本身就表明了市场机制的失灵,需要政府救市。美国两位有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和希勒不久前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叫做《动物精神》。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人是理性的,和动物不一样,人会经过缜密计算,作出最优选择。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学教条。其中之一就是有效市场假说。简单地说,有效市场假说说明了市场总是理性的,正确的,因而他是理性人所作出的理性决策所形成的。这一假说至少在宏观上被再次证伪。

中国的救市因为优越的政策执行力而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首要任务就是阻止经济自由落体式的下跌。这时政策的时效性和力度是最重要的。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即便是经济刺激方案,也应该更多考虑与市场力量的结合。总体而言,看得见的手比不上市场机制灵巧。为了增强执行力,政府指令通常有一刀切的特征,这会带来不少效率问题。纵向来看,中国经济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1990年代之前,由于市场力量的薄弱,宏观政策的数次转向都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将政策刺激(退出)与市场力量结合起来。

在这轮刺激中,我们看到,西方救市方案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减税上面,并且一旦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政府直接投资的力度就会随即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是经济主体活动的自然结果。由此来看,政策的微调实际上更具艺术性,难度也更大。可以说,中国过去的政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是很多。当前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开展的政策微调,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