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品种的推介比兰州市实施移山造地项目节约投资近百倍


 

植物新品种的推介比兰州市实施移山造地项目节约投资近百倍
 
植物新品种的推介比兰州市实施移山造地项目节约投资近百倍,请做一次新的有益的尝试————兰州市市长张津梁如是说。
张市长所说的植物新品种,就是四翅滨藜。
四翅滨藜的品种改良,起源于199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设想:沙产业。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自然环境恶劣,戈壁荒沙盐碱地,但是这样的地方仍有一些植物顽强地生长着,点缀着西北的苍凉。沙产业的的基本想法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而且是大农业,真正的使不毛之地变成沃土。
四翅滨藜,正是顽强地生长着的植物之一。
四翅滨藜,属多年生灌木,株高1.5米左右,喜温性强,正负四十摄氏度均可正常生长,具有耐干旱、抗盐碱、阻燃、速生和高营养等多种特性,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和沙土地带造林,不仅能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生长、而且能够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干旱荒漠荒山中生长良好,是改造沙漠、水土保持、草场改造的首选树种,在春、夏、秋季均可栽植培林,比目前广泛种植的拧条、沙棘生长速度高两倍以上,提前两至三年成林。2005年,为新疆旱生牧草栽植研究中心栽植四翅滨藜两万株,约两百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2007年春天的两年时间就可以种植大田作物。
兰州市地处狭长地带,被南北两山所夹,城市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南北两山绿化难度较大,政府有意通过“移山造地”工程,改善绿化环境,同时获得城市发展用地。但“移册造地”工程费用巨大,实施难度可想而知。但植物新品种的推广确实比“移山造林”事半功倍。难怪张市长做出了这样的批示。
目前,四翅滨藜的育种基地已在青海省乐都县建成,其他育种基地也正在甘肃省山丹县至张掖市等地施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四翅滨藜育种基地建设规模较小,还有赖于民间志士东奔西跑,四处宣传。如何产业化,如何规模化,如何形成真正的“沙产业”,只能持目以待。
不过,全国所有热爱绿化、热爱环保的“地球村”村民,可以和四翅滨藜品种改造专家、推广者、工程师韩世和先生联系,他可以不计报酬地培训、指导相关引种、育苗、栽植造林技术。
韩世和先生现年七十多岁,四翅滨藜的推广工作,目前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