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骕(中国青年科技2007年第5期)
人不能不吃饭,有人喜欢大宴,有人喜欢自助餐,有人喜欢自做、自吃、自乐。吃大宴是别人点菜,自己张嘴、动筷子。吃自助餐是自己排队选择,吃什么、拿什么。当然,动筷子、张嘴也不可少。四面八方寻找就业岗位,甚至求神拜佛,犹如寻找满汉全席、杭邦菜、四川麻辣等等之类的大宴。有时能找到,有时则不能。找到了还要看有没有机会“上台面”。上了台面又有较多的用餐规矩,否则就会遭人笑话。创业犹如自助餐,自己给自己找食,其中只有四个规矩,排队、各取所需,必须付费、不浪费。谋生重要的是谋食。当一个人四处寻找大宴(现有岗位)而又难得其位时,不如去吃自助餐(自己创业)。每每看到众多学子在“骡马大会”(人才市场)上你涌我挤,不免让人顿生“邪念”:兄弟!创业去吧!
创业犹如自助餐,也有四个规矩。第一个规则是要“排队”,就是要遵循市场规则,格守商业道德。忘记了这个“排队论”,创业就可能遇到阻力,甚至寸步难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代创业者。第一代是乡镇企业创业者,他们吃苦耐劳、敢打敢冲。但不少人只有朴素的“市场感情”,不注意与时俱进地学习、理解、紧跟市场规则,结果一些人后来吃了大亏。第二代是与高新区一起成长起来的科技创业者,他们思维敏捷、做事谨慎,但也有人“高智商地违背市场规则”,结果进了班房。第三代是从各类企业脱胎而出的创业者,他们在以往的“吃亏”中积累了各种经验,掌握了市场规则,又能紧跟市场规则,创业时就能胆大心细、稳扎稳打。
创业犹如自助餐,第二个规则是各取所需。各取所需的前提是各尽“胃”能。吃不了、不想吃的东西千万别拿。否则,吃不了、不想吃,而大宴上的服务员这时变成了监管者,怕呀,只能硬装进胃里,疼啊,胃不舒服。创业也是这个道理,“各做所想”固然好,但还要注意“各尽所能”,千万不要做自己做不了、或条件不具备的事情。否则,创业不成、创富更难,甚至得倾家荡产。在网络热和高技术创业中,一些原本不了解高技术及其产业的人,也想粘点网络或高技术的“仙气”,结果搞得倾家荡产。这就象一句俗语所言,“兄弟,我们不专业呀!”不专业、不专长,那就千万别做!
创业犹如自助餐,第三个规则是必须付费。天下没有白吃的饭菜,吃了就得付钱。创业亦同。没有经营企业之“前科”,就得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跌几个跟头就是学费。即便有经营企业之“前科”,环境变了,或者进入了新的行业,同样得探索学习,甚至免不了失手而付出代价。好在美国硅谷有个笑话,一旦某个创业者失败了,真正相好的创业成功者就会去祝贺失败者,“哇!祝贺你失败了,找到了成功的妈妈!”换言之,“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付出了代价,哪就离成功不远了。
创业犹如自助餐,第四个规则是不浪费。吃自助餐浪费,这既不大雅,又会招人白眼,如果食者曾经有过吃不饱的日子,浪费者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创业亦同,不能浪费。因为创业者最容易受困于资源短缺,哪还敢浪费吗?所谓不浪费资源,一是不该支出的千万不能支出,支出了就是浪费;二是该支出的一定要支出,否则,就可能失去某些机会、客户或创业网络上的支持者。而失去机会、客户或创业网络上的支持者,往往是创业中最大的浪费。某家高校一博士生在实验室研制出了具有奇特功效的金属材料,一家创投公司闻讯赶来,希望投资办企业。该生之导师认为这会使该生荒废学业,强烈要求该生拒绝对方、放弃机会。校领导事后闻知此事,严肃批评了这位导师。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位导师浪费了该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会。这个例子放在此处不一定十分合适,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放弃机会也是一种浪费”,创业者应该有这个意识。
改革开放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也是创业的时代。创业至少可以分之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生存型创业,即迫于生存压力而创业;一种是机会型创业,即因遇到某种适当的商业机会而创业;一种是激情型创业,在大千世界中,有些人生来就乐于创业。但细想起来,创业本质上都是生存型的。常规意义上的生存型创业是日子过不下去的创业;机会型创业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的创业;激情型创业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偏好、价值实现的生存型创业。故凡创业,皆为生存;皆为生存而创业,就要有一种吃自助餐的态度:排队、各取所需,必须付费、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