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建国大业》免费谈不上逼捐


  文/李清

  最近,电影《建国大业》票房十分火爆,但有人提出其票价不够“爱国”。有学者撰文向韩三平导演提出建议,“免费让观众们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的美学洗礼”,还有网站发起“民意调查”,结果超过90%的投票者要求该片“给全国人民免费放映”。对此,鄢烈山先生在长江商报发表文章称,逼人家免费义演比“逼捐”还不如。他发出质问:韩三平逼你进影院了吗?

  我对鄢先生的观点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无论是撰文提建议的学者,还是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希望《建国大业》免费放映,完全是个人的表达自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逼捐”。他们既没像一些人对待麦当劳那样,聚集到门口干扰对方的正常营业,更没像一些地方的公权力机关那样,发文件要求辖区内居民“自愿捐款”。换句话说,要求《建国大业》免费放映的人,没有任何的强制力,也没表现出不文明,如何谈得上“逼捐”呢?

  说韩三平没逼观众进影院,乃至买高价票去看《建国大业》的人,多是“冲着‘红星闪闪’去的”,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鄢先生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既然出品方可以请明星助阵爱国,观众怎么就不能在爱国的同时,顺带一睹群星风采呢?难道非要对明星当“睁眼瞎”,心无旁骛地去接受爱国教育,才有资格嫌影片的票价高吗?事实上,所谓的商业片《建国大业》,并非完全靠市场力量发行的。比如它请了高官当顾问,很多机关也给干部发了票。

  鄢先生说,红色影视作品有不少票房惨淡,也没见观众“掏腰包帮忙填窟窿”,“走商业片的路子也是有风险的”。我以为,《建国大业》的票房成功,其实并非因为政治片走商业化路,而是商业影片借了政治的力量,有点类似“红顶商人”的味道。对假借政治力量来获得市场收益,在作品中插入了爱国“广告”的商业片,为何不能要求它让出一些利润、降低票价呢?

  还应当看到的是,在很多人要求《建国大业》免费的背后,是公众对现在电影高票价的不满。如今大城市里的电影,动辄六七十块钱一张票,一家几口人一起看场电影,几乎要花去工薪族月薪的1/10。9月24日,“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电影展映系列活动”启动,相关报道称全国上千万的农村观众,将能免费欣赏到《建国大业》等精彩电影。农村观众可以免费看《建国大业》,城市观众怎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呢?当然,实现这个需要政府来为大家“埋单”。

  最后我还想说说电影的内容。鄢先生说,“就是白送票给我,那也还要看我在那段空闲里有无更好的选择”。我以为,这明显是先入为主了。其实这片子真的有些地方颇有看头。比如,原本自认与国共平等的民主党派,领导在观摩“毛主席万岁”口号震天的阅兵活动后,对中共领导开始表现得诚惶诚恐。还有在河北时毛泽东到处买不到烟,刘少奇提出“现阶段还不能消灭资本家”,毛泽东则说“这个饭碗我们刚刚端上,砸不得”,不算春秋笔法也值得深思。

  鄢烈山原文: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l/2009-9-26/150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