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艰难初涉世
上一次,我们讲到,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死后,孔子把母亲的灵枢迁到防山,与他的父亲叔梁纥合葬。此后,年仅17岁的孔子独自踏上了生活之路。
就在此时,一个突发事件,使刚刚踏上生活之路的孔子,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不过,要想弄明白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话还要从鲁国的实际掌权人之一的季孙氏说起。
季孙氏也叫季氏。季孙氏与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同为公元前711年~公元前694年在位的鲁桓公的三个孙子,人称三桓。孔老夫子的时代,三桓是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控着。
话说孔子的母亲去世之后不久,季孙氏设宴招待宾客。孔子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也赶来参加宴会。
可是,孔子还没有踏进季孙氏的家门,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迎头就给了孔子一顿臭骂——人家阳虎把孔子从季孙氏的门口给赶了出来。
这件事让年青的孔子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的孔子深刻的意识到:这个社会太缺少人和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了——太缺少“仁”了,太缺少“礼”了。
公元前533年,年满18周岁的孔子结了婚,妻子是同样来自宋国的丌官氏之女。第二年,孔子有了儿子。此时,鲁国的国君昭公特地送来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受宠若惊的空子马上给儿子起名叫孔鲤。
我们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外来户,孔家在鲁国的社会地位本来就十分低下;再加上3岁丧父、17岁丧母,随后又结婚生子、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的原因,此时,孔子的家境就更加的贫穷了。
因此,此时的的孔子,最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在日后能够成为几千年来、千百亿生灵都人人景仰的圣人的问题,而是非常现实的、与穿衣吃饭相关的生活问题——明天,我以什么为生?
于是乎,结婚生子之后的孔子,走上了就业之路。
问题在于:孔子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呢?根据《孟子·万章》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此时的孔子,先后在鲁国的实际当权者之一的季氏门下做谋得了三份工作——“乘田”、“委吏”和“助丧”。“乘田”是管理牧场的小吏,“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助丧”是承办丧事的小吏。至于这三份工作的先后顺序,我们暂时还不清楚。虽然工作非常低贱——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我们知道的是,由于刻苦努力,这三份工作,孔子都干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