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大庆建市暨发展改革30周年巡礼
在记者看过的关乎当代史题材的纪录片中,述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是乏善可陈的“文革”时段,只有大庆油田的开发和两弹一星的发射,只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才硕果仅存地成为那个无论是物质抑或精神都极为贫瘠的年代中熠熠生辉、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麟凤龟龙”。
曾几何时,“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联袂成为那个年代最为强劲最为响亮的主旋律。如今,随着以“包产到户”为主要模式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后者已风流云散,而前者却依然是一只矗立不倒的标杆,大庆这面旗帜不仅不曾褪色,反而愈发鲜艳。或曰何出此言?有权威数据为证:截至2007年度,在独立企业属地纳税百强排行榜中,大庆油田连续八年蝉联冠军。
不仅如此,自开发建设以来,大庆已然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累计生产原油近20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实现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仍然保持5000万吨水平;上缴利税第一,向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价差1万多亿元,连年荣登全国纳税百强榜首。
大庆,自其成名时起直到现在,确实无愧于“共和国长子”中翘楚之称号。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大庆建市30周年的今天,就让我们回眸并仰望这座共和国最大的油城跨越半个世纪的非凡传奇。
“四个阶段”作育“五个转变”
半个世纪以来,大庆的发展经历了石油大会战、原油高产稳产、向综合型城市转变、迈入科学发展新时期四个阶段。目前,大庆基本实现了由单一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综合型经济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矿区向现代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社会建设滞后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实现了人民生活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提升,初步奠定了支撑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市政基础、人文基础、体制基础。大庆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科学发展新的时期。
到2008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1.9亿元,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1.5亿元,分别是1979年的62.3倍、73.5倍、375倍、24.7倍、71.4倍。大庆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第19位、东北第三位,人均GDP在全国位居第六、居东北首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深陷困境,但今年上半年,大庆实现GDP930亿元、同比增长11%,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7.9亿元、759.6亿元、1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8%和26%。
第一阶段:石油大会战
1959年9月26日,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上。地处黑龙江省西隅松辽盆地中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大庆油田发现的日子。
在此之前,松辽盆地勘探先行军们已经先后打了两口基准井,均未有所斩获。
由于这一天距离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只有4天,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便提议,将发现油流的肇州县大同镇改名为“大庆”。
1960年开春,大地还未解冻,全中国最拔尖的石油工人和数万转业军人,以及各种庞大的石油钻采器械,伴随着呼啸的火车汽笛声,一起涌向这片此前几乎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场将彻底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的“石油大会战”开始了。
广大石油职工以蓝天作被,以大地当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迅速探明了一个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储量达22.6亿吨的特大油田。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列原油外运。
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共生产原油1155万吨,相当于同一时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8%,对实现中国石油的基本自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石油工人,以自己的铮铮铁骨,践行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他们仅用3年多时间,就拿下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大油田——在当时,也是世界少有的大油田。
正是在这场气吞河岳、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中,诞生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精神擎起了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鲜艳红旗。
第二阶段:原油高产稳产
1964年1月25日,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
结束试验性开发,大庆迅速转入全面开发建设的阶段,先后开发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产300万吨的速度迅速上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浩劫期间,从未停产过一天,殊为不易。
1976年,大庆跨上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台阶,并持续稳产27年以上,成为世界上同类型油田的一个奇迹。5000万吨有多少?1976年,中国全年消耗的石油也不过7800万吨左右,一个大庆,便提供了中国当年消耗原油的64.5%。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第三次视察大庆。临行前,谆谆告诫大庆同志:“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
1979年12月14日,大庆在安达特区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级市,1980年4月成立大庆市政府,这片因油田而兴起的荒原,从此开始了自己与改革开放如影随形的城市建设。这是大庆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当时大庆设市的背景,一方面是1978年邓小平视察大庆,提出建设美丽大油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油田的不断发展,原来“矿区”的格局已经难以容纳大庆的发展前景,设市已经成为内在要求。
用现任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的话来讲,“当今世界的竞争,包括全球的竞争和区域的竞争,主要还是城市的竞争……(大庆设市)对于推动整个城市各项事业的进步,作用更大一些,要素也更齐全。”
1981年2月,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改为大庆石油管理局。
1983年底,石油工业部和黑龙江省委批准了大庆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方案,石油管理局作为企业由石油工业部领导。
大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大庆建市之初,市、局一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83年政企分开后,大庆市、大庆石油管理局依然分工不分家,主要领导交叉任职。许多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如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讯保障、医疗、公共交通等,大多数仍然由企业负责。
1992年后,大庆市的版图又得到极大扩充。此前的大庆,尽管建市13载,却只有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和大同五个行政区,工业也几乎完全建立在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基础上。
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了此前一年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递交的《关于调整我省大庆市行政区划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请示》,齐齐哈尔市的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绥化地区的肇州县、肇源县,并入了大庆的版图。
大庆市不仅一下子多出了将近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是原来辖区面积的3倍,而且,更拥有了四县辖区内的大量农田资源、牧场资源、地热资源、水域湿地资源以及旅游资源。
自投产之日起,大庆油田就源源不断地为共和国输送工业血液。50年来,大庆油田已经累计生产超过20亿吨原油,超过中国同期陆上出油量的40%。油田连续27年保持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享有“共和国加油机”的美誉,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有人做过测算,如果把大庆50年来生产的20亿吨原油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十几圈。而大庆因此为中国贡献的税收和各项资金超过1.7万亿元,足够举办89次雅典奥运会。
第三阶段:向综合型城市转变
1990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大庆视察时提出:要未雨绸缪,考虑长远发展的问题。此时,一枝独秀的石油产业占据着大庆经济总量的95%以上。
大庆先有企业,后有政府,地方工业是随着油田生产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大庆建市以前,地方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多以手工业和维修业为主。1979年建市以后,大庆地方工业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1985年底,全市地方工业已经有20多个行业,产品9000多种,产值达2.92亿元,主要为油田、化建和居民生活服务。
如果说大庆真正有可以称得上的地方工业,应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算起。1992年,为落实江泽民的指示精神,切实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庆开始了“二次创业”。二次创业的内容定为发展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旅游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辟建高新区,开始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接续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长久繁荣。
进入21世纪,大庆地方工业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新一届市委班子上任后,提出了“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总要求,采取超常举措,推动地方工业跨越发展。推进“三百”行动计划,向主导产业要规模、向产业园区要速度、向骨干企业要增长、向新建项目要增量、向科技创新要后劲,地方工业发展有重要突破。目前,大庆地方工业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地方工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地方工业经济开始步入全新发展时期。仅今年前6个月,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95.9亿元,同比增长60.6%,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昔日大庆经济板块中的“小兄弟”,今天已经迅速长大,成了大庆经济保速度、促发展、优结构的重要力量。
30年间,大庆农业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大庆农业在建市前主要以油田家属管理站为主,最有代表性的是“五把铁锹闹革命”。一是解决油田家属就业,二是带有自给自足性质。1979年大庆市成立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庆农业版图加入了大同、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五个区,但这个时期农业仍处于数量扩张阶段,要求多产蔬菜满足油田职工生活。1992年8月21日,四个县划归大庆市管辖后,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凸显,农业人口和农村经济总量也都随之上升。这个时期大庆农业开始走上了质量效益型之路。在全市实施了“农转牧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大力推广膜下滴灌等农业新技术,大面积建设抗旱保收田等。现在,大庆农业发展更加重视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
30年间,大庆的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满足一般生活需要到繁荣市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有着不同寻常的发展史。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庆“二次创业”的提出、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第三产业当成事关大庆接续产业、事关民生、事关产业结构调整的大事,强力推进。大庆的第三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呈现出了传统商业提档升级、新型业态层出不穷、大商圈逐渐形成,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电信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阶段:迈入科学发展新时期
在央视举办的“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评选中,大庆脱颖而出。主持人在颁奖词中说:这里拥有中国最大的油田,这座城市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深刻地影响着共和国。她是一座能源城市,又是一座环保城市,在对自然的索取和付出之间,他们掌握了平衡的秘诀,丹顶鹤也喜爱这里。
而更值得大庆人骄傲的是,2009年1月20日,中央文明委授予大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大庆也因此成为全国800多座城市中的24个“全能冠军”之一。
有关人士指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对大庆30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的最高褒奖。
这些含金量极高的殊荣,成为大庆自2003年起全面进入科学发展新时期的鲜明标志,也是大庆践行科学发展观所收获的累累硕果。
今年6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第三次视察大庆并作出“弘扬大庆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指示。他非常关切大庆接续产业的发展、民生改善及自主创新等。
而事实上,大庆已经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替代产业。城市在转型,产业也在转型。韩学键表示,大庆正致力于发展石油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接续产业。
据介绍,大庆已启动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区并全面开工建设,大型石化工程和配套装置即将陆续投产,致力将优势装备产业群打造成继石化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接续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正式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加速推进百项重点企业、百个重点项目和百个重点品牌“三百工程”。7年内,实现了利税翻番,财政翻番,人均收入翻番……大庆成为东北地区中部平原上名副其实的“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
在上世纪90年代时,大庆非油产业只有30多亿元,但到去年,这个数字已将近翻了五番,达到800多亿元。经过最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大庆的“非油”经济迅速突破。油与非油经济的比例,2002年为77.1:22.9,2008年调整到60.8:39.2。而大庆市的目标是,在三年内使得非油产业与石油产业各占50%左右。
当下,大庆市的决策者又提出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大庆,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致力于缔造宜发展、宜创业、宜生活、宜生态、宜文化的和谐天地。于是,20余座铁路跨线桥和城市立交桥长天飞虹,43项大型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于是,建设百余个生态园,治理城区8个大型湖泊,排污治废27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植树复草净气治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于是,从城市到乡村,大规模建设改造校舍,减免杂费,构建助学体系;于是,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总额、覆盖面、参合率、政府补贴和个人筹资等5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今日大庆,城区组团布局、快速通道相连,草原湿地森林相隔,百湖相拥、湖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围湖建城、依水而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话说大庆改革:从“砸铁饭碗”到进一步下放事权
过去有人常说,大庆是全国较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之一。但事实是,目前除了石油、石化企业仍实行国家计划生产经营外,大庆地方的改革从来就没有滞后过,有的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
尽管今天人们对“砸铁饭碗”、“破大锅饭”这样的词句已渐渐淡忘,然而和全国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它却是大庆部分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劳动用工、工资等改革的代名词。
由于当时石油、石化国有经济在大庆几乎是“一柱擎天”,因此,当时风行全国的“砸三铁”改革,对整个大庆经济社会来说,震动并不大。
大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高金龙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庆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公司制改革是从1997年开始的,在其后三年的时间内,1300多户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企业全部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尽管当时有些阵痛,但没有了束缚的企业生产力得以最大释放,企业发展开始以几何基数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企业147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达到了1143户,其数量与12年前地方国有企业总数相当。除石油、石化大企业外,全市八成以上的就业就涵养在这些非公企业中。
继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后,2002年,大庆市对财政集中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市政200多家预算单位花销“一个口出”。也正是这些财政改革,奠定了该市打造公共财政的基础,使得政府的财力能够更多地用于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从前年开始,该市率先在全国实行了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 “十位一体救助体系”。与此同时,市里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补贴,农民们都说,这是政府在为他们“遮风挡雨”。
近期,全市20个公安分局局长进行了一次全面轮岗,这是全市公安警务体制改革以来的又一次高级警官调配。公安改革推行几年来,警力最大限度下沉,让大庆公安的战斗力激增。
在2005年6月的市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上,市政府一次性废止和清理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536项。对此,时任市长的韩学键说,不走过场,一步到位砍掉“500公章”,就是为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
时隔两年后,市政府再次废止行政文件108个,使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2009年年初的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酝酿一年之久的事权下放改革出炉,市政府把推动发展的70项权力最大限度地赋予县(区)政府。
其后不久,在市人代会闭幕当天,市长夏立华带领政府一班人“马上行动”,进一步确定了“行政提速、管理创新、执行彻底、结果问效”工作标准,大力推行并联审批、现场办公等工作方式,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使得政府效能再次全面提高。
大庆:续写世纪传奇
韩学键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勾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庆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完成一个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两个转型——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瞄准先进城市,实现城市转型。加快三个发展——科学发展明确了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和谐发展明确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跨越发展明确了发展的推进方式和实现途径,解决好大庆向哪发展、为谁发展、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问题。打牢四个基础——形成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产业基础、市政基础、人文基础、体制基础。实现五个跨越——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由生态大市向宜居城市跨越,由矿区城市向现代都市跨越,由总体小康城市向全面小康城市跨越,由发展不够均衡城市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跨越。
他接着说,推进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统筹谋划发展布局,形成石油石化支撑、产业园区带动、市区全面提升、四县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形成“东移北扩南进”的城市组团发展布局,形成“东西南北”四个产业聚集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注重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出符合大庆实际、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
“到2011年,大庆市GDP年均增长10%以上,非油经济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为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奠定‘四个基础’。到2020年,实现‘五个跨越’,力争东北站排头、全国争上游。届时,一个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庆,一个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大庆,一个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大庆,一个都市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庆,一个人民富足、安居乐业的大庆将呈现在世人面前。”韩学键将他心目中大庆的美好前景如是展现在记者面前。
(载9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解码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