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辩证唯物的生产力决定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生产力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随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近代以来,由于社会主义文明尚处于初级探索发展阶段,它往往被修正、歪曲、误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大众综合文化素质的逐步提升,继续认真研读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会使我们对普遍的社会发展规律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与思考,对认真贯彻实施我党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我们的和谐可持续小康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哲学层面助力。

关键词:马克思;辩证唯物;生产力决定论;劳动大众、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唯物辩证的生产力决定论,由于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大发展影响,被资产阶级学者所修正,被右倾机会主义者所歪曲,以及近现代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文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影响较小,因此往往被人们所误解,等同于狭隘决定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广泛深入,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综合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正是在大众层面积极推广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生产力决定论的大好时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阶段的现实发展需要,从而积极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积极推动和谐小康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建设。

生产力决定论,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查阅总结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的大量文献资料,归纳抽象,以及积极参与领导近代欧洲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得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历史运动规律。第一,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来源与过程,劳动创造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不同社会形态,决定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历史历程;第二,劳动大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其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是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哲者的作用在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引导,先进理论掌握劳动大众需要依据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社会基本矛盾体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又说:“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间接决定的,因为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2]因此,社会赖以存在和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力量,就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社会的存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马克思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并抽象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成长过程,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自然史过程。1876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4]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是一个生产力决定并不断发展的自然史过程,是一个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然史过程,是一个“经济发展总是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自然史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经济运动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历史决定论,也叫生产力决定论。西方有些史学家称之为“经济决定论”。

马克思又干脆地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举了个最直白的例子来说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资产阶级既然把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并且使交通工具极其便利,于是就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它那商品的低廉价格,就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都在惟恐灭亡的忧惧之下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就是说,变成资产者。简短些说,它按照自己的形象,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

西方的一些史学家之所以称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为经济决定论,他们认为,马克思过于夸大了物质生产力的威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当中,还有很多是物质生产所不能解释得了的,因而经济决定论是狭隘决定论。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阐明论证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产生的,而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7]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8]“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9]马克思甚至将这种影响称之为“决定性的反作用”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的辩证的对立统一。它在肯定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体下,不排除,肯定和承认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段内,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的有时甚至也是决定性的能动反作用。只是其中的经济力是“更为有力、更原始、最有决定性的。”[10]即使没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经济必然性”也会“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11]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2]

(二)先进理论与劳动大众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两者与生产力的关系。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强调了先进理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往往会给一些人造成误解,好像是先进理论是天生的,且只要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什么事都好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日可就。不能忘了,列宁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产物,是西方社会发达生产力支撑下的时代产物:“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3]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里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4] 先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需要科技生产力的基础支撑,需要人们发明并利用先进生产工具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检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这样,科学发展观也是如此,是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资产阶级文明大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同样获得较大发展的产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5]实践是产生真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力对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如上所述,这种决定大多是间接的。

更不能忘了,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本国内实际问题时所一再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问题相结合而本国化的伟大号召,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先进理论要发生推动历史发展的实际作用,就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一句话,结合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的劳动大众,逐渐地被劳动大众所掌握,本土化。为什么强调先进理论与本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掌握劳动大众呢?因为,国情就是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实的生产方式,劳动大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劳动大众是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拥有者,运用者,是人类社会生活资料的制造者,是人类历史的主人。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6]恩格斯也讲:“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7]都正确地说明了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是先进理论掌握劳动大众,并进一步变成其改造世界力量的前提物质基础,是本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决定性的物质基础,是马列主义本国化的物质依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没有赶上并超越西方发达国家之前,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初级化,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多层次分解,如我党制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结合一样,在本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先摘我们跳一跳够得着的桃子,先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现实存在的矛盾;待到现实存在的矛盾解决了,生产力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完善也跟着前进了一步,再去完成新的生产力台阶基础上的革命与建设任务。如此逐步地更上一层楼,不断革命,距离最终目标逐步接近。这个过程即先进理论掌握群众并改造群众的过程。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当然,这种初级化也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完善和发展,一种实际应用。先进的东西必须被劳动大众掌握了,而不是被仅仅个别高级知识分子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才能达到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否则就是脱离国情,就会形成纸上谈兵的结局。

这就说明,先进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现实生产力相结合,掌握其劳动大众的程度,转化为劳动大众的现实生产能力的程度,也是建立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方式,决定了劳动大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接受先进理论的物质基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

补充说明,马克思说:“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18]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形态的一个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国家来说,生产资料是否归劳动者所有,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因素。如社会主义国家是国家和集体所有为主,资本主义国家是少数资本家所有为主。这关系着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能否被劳动大众所共享的问题,关系着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历史决定论,包含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能动反作用,既正确地扬弃了历史唯心主义,也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更否定了狭隘决定论。它奠定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和主体,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19]它开创了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正确探索各自民族与国家的特殊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础性的平台;为劳动人民的自我解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是各经济利益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斗争总是具有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文化,广义地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涵盖价值观和意义系统,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社会形态。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地理环境,而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由此建立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劳动大众受教育水平。

由于近现代的世界,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为基础背景的,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统一市场经济体系为支撑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拓和统一了世界市场经济体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形成了对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猛烈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有大行其道的现实政治基础,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马克思的辩证唯物的生产力决定论被资产阶级学者所修正,等同于狭隘决定论,被右倾机会主义这所歪曲;现代以来的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大都是建立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并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压迫的东方国家,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斯大林主导下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一些失误,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又给新生的社会主义力量带来巨大的经验教训和负面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大发展大繁荣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自我改革、发展与完善过程,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尚有自身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先进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化为大众的生产力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过程,离不开发达科技生产力的物质支撑,离不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逐步进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时代,马克思的辩证唯物的生产力决定论被一般的学者所误解,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我们看到,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树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制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宗旨,树立群众路线的正确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改革开放建设国策,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推动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内的改革与完善,推动生态环境的优化,尤其是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说明了我党对马克思辩证唯物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在与时俱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的把握在探索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可以这样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的生产力决定论的最好诠释。至此,再去怀疑和非难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甚至把它等同于狭隘决定论,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的。况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产业工人占总人口比重的快速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步普及,人民大众的综合文化素质在不断地提升,学习、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正是提高群众理论素养,推动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时代留给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奋力开拓,努力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先进理论,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健全,推进生态环境的优化,描绘壮丽的和谐小康社会美景。

注释

[1][12][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307732

[2][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5-486477-478506487506

[3][4][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207-20873

[5][6][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8-109255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25,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91

[13]《列宁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

[1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人民出版社版1963年版,第1

[15]《科学发展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

[19]《列宁选集》[M]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43

 

 将发表于2010年2月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