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小偷”的“65号”“侦探”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北一小五⑵班 李思锐
“65号”是我们班的一个响当当的大侦探,而且还是一个不抓“小偷”的“侦探”。我们班有64名同学,怎么会冒出一个“65号”呢?看完我的文章,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开篇设置悬念,吸引人阅读。)
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的50元钱班费不见了,这下可急坏了“65号”。(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缘由。)尽管当时天气并不太热,可“65号”的脑门还是出汗了。(用天气反衬“65”号的着急情态,巧妙。)她先是在班内讲了一下,班内同学们除了猜测、议论,并无其他反应。“如果抓到这个小偷,我一定揍他一顿。”“抓住一定要开除他。”……第二天,无奈之下,“65号”侦探开始侦破此案了。课间,她开始找每一个同学谈话……又过了一天,“65号”她竟突然宣布:“此案已告破,大家都不许再议论、提及此事,都安心学习吧。”从此,同学们开始称“65号”为“大侦探”。(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查出真相,但没有公开“小偷”姓名,保护了“小偷”的自尊,初步表现出“65”号的特点。)
去年下半年,“65号”把电脑密钥放在讲台桌的抽匣里,不见了。“65号”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没有这把密钥是无法打开电脑程序的,打不开电脑程序,整个五年级的全部语文课件都无法运行,语文课也就无法上了,如果有见到或是拿了密钥的同学,要赶快告诉或交给老师。”(交待事情的严重后果,必要。)
同学们也都跟着“65号”着急,也都异口同声地说,拿密钥的人一定是我们班的同学。听说姐姐她们班丢了100元钱,老师急得让学生把袜子都脱了才找到。这回真不知道我们的“65号侦探”要采取什么方式来找回丢失的密钥。(提一句别班的事例,为下文造势。)
可没有想到的是“65号”竟然让我们都趴在桌子上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又温柔地对我们说:“现在只有我能看见你,要是你拿的就请你抬一下头,下课后主动交给我就行了,你有可能是把密钥当作U盘了,我不会怪你的。当然,拿回来的方式也可以由你自己定。”过了一会儿,“65号”又说:“请大家把头抬起来吧!”第2天我们又同往常一样,正常上语文课了。(善良的“65”号再次以宽容、巧妙的方式挽救了“小偷”,也挽回了全班同学的语文课。)
这件事过去都半年多了,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是谁拿了老师的密钥。是“65号”用最简单、巧妙的方式教育了那人,保护了那人的自尊,不仅教育了“小偷”本人,也教育了大家,同学们无不为“65号”大侦探的高超侦探技艺和她的用心良苦所折服。从此,同学们都称赞她“65号”是不抓“小偷”的“侦探”。(总结了通过这两件事之后,大家对“65”号的肯定和爱戴,称她为“不抓‘小偷’的‘侦探’”,照应题目,很好。)
你们知道她是谁了吗?告诉你吧,这个不抓“小偷”“65号大侦探”她就是最受同学们爱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梁燕老师。(结尾揭开谜底,轻松、自然、圆满。)
(此文写于2009年6月初,系以“老师”为话题作文,发表于《作文评点报》2009年第40期,总第528期,2009年10月6日;与此同时,还发表于《作文世界》2009年第2期;发表于《小作家》2010年第一期;《小作家选刊(小学版)》2010年第4期)
《作文评点报》总评:
这是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写得朴实、自然、校园气息浓郁。
叙事有技巧,开篇设谜团,大力渲染“65”号身上的神秘色彩,之后再叙写其侦破事例,最后才交待她的真实身份,不平铺直叙,行文曲折,吸引人。
选材典型,能为表现主题服务。文中所选的两个事例突出表现了“65”号高超的侦破手段和有效的教育学生的方法,“不仅教育了‘小偷’本人,也教育了大家”。 董吉 评
《作文世界》编辑部评语:
乍看这篇作文的题目,编辑不由得想到了《七十六号魔窟》《福尔摩斯探案》这些故事,于是便产生了悬疑、惊悚等多种感觉。可见,这个文题很具有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接着读全文,编辑一直在心中纳闷,这“65号”究竟是谁呢?直到最后才得知,“这个不抓‘小偷’的‘65号’大侦探就是最受同学们爱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梁燕老师”。就像说相声要最后抖包袱一样,谜底最终才揭晓,这在写作上称为“悬念式的写作方法”。“65号”不抓“小偷”,其实她是运用了高超的教育方法,用心良苦地在教育学生呢。不过比较起来,第二则事例写得比第一例更生动、更成功,不知读者同学们是否同意呢?
《小作家选刊》精彩点评:
65号是个“侦探”,而且是个不抓“小偷”的侦探,这可真稀奇啊。50元班费丢了,65号侦破此案,没有抓小偷;电脑密钥丢了,65号侦破此案,又没有抓小偷。所有这些,都是因为65号,即最受同学们爱戴的班主任梁老师,用最简单、巧妙的方式启发大家,保护他人的自尊。
习作出奇制胜,语言流畅,是一篇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