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权力


  
  生活在今天这个世界,媒体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已经无孔不入,影响力无处不在。即使是处在最偏远的地区、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一样无法让自己避免受他的影响。

  媒体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像娱乐,传播信息、舆论监督、教育民众、改变人民的观念等等。有一点是肯定的,媒体的作用,从未像今天那么显示出它的意义。

  我要探讨的是媒体与权力的关系。也就是要说说媒体在社会权力关系的运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看看他怎样影响社会权力关系的分布、方向、结构的。

  我先来看看这方面的著名的话。

  媒体能够为民主所尽的最大力量:迫使当权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媒体应该通过公开事关公众利益的信息促使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这样的信息所暴露出的滥用权力或犯罪勾当涉及当权者也在所不辞。

  新闻报导的价值在于,它有助于提高政治的责任性。

  美国的新闻媒体常常被称为"第四权",这个名称意味着媒体和宪法创立的政府三方权力享有同等的地位。

  对一个民主社会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建制比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媒体更加重要。

  人们一旦看到岁月给昔日分庭抗礼的种种信仰带来的起落沉浮便会相信……达到最理想境地的更好途径是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 ─ 对真理的最好检验,莫过于它在市场竞争中为人们所接受的程度。……无论如何,这是我们《宪法》的理念。这是一个实验,而整个生活就是一个实验。

  一个社会要被视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就应该对公开发表的思想言论有高度保护,无论其媒体是报纸、杂志、书籍、手册、电影、电视,或是最新近的因特网。

  自由的新闻 ─ 即使是偶然越出了良好品味范围 ─ 对维护民主社会至关重要。

  托马斯·杰斐逊认为他情愿容忍新闻出版的过份自由,以便通过这种随时随刻的审视,把政府的作业置于光天化日之下。

  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有一个无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踌躇地表示欢迎后者。

  总之都含有一个意思,媒体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智慧之言呀。

  为什么?逻辑在哪里?

  实际,媒体与权力关系的本质就在于媒体可以聚集权力。千千万万微小的权力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合力,这种合力可以与任何社会中存在的权力关系相抗衡,不管他有多强大,从而尽可能的防止社会权力运行过程中因权力聚集而产生的不对称,进而避免权力塌缩。

  而这一切,简单的讲就是防止官僚政治的产生与强化。

  总统有因媒体而辞职的,政党有因媒体而下台的,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媒体,自由的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媒体的自由程度就是一个社会好坏的标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我们先来看看力的例子。

  我们一个人抬一百斤已经够吃力的了,举重运动员也就几百公斤,上吨的重物怎么办?集合多人之力。

  一只蚂蚁很小,力气也有限,然而,成群的蚂蚁搬运的能力会让你目瞪口呆。

  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 七八十座之多,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米,共用了220多万块巨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人多高,约2500公斤重。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起来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不管这个谜底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众人之力的作用。

  实际这涉及一个团结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有关的名言。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人心齐,泰山移。

  你的钟声只有在齐鸣时才能听见,在单独鸣响时---只会淹没在那些旧钟的一片响声里。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然而团结并不容易。

  几十年以前生在农村的人,应该都有推车子的经历。由于马路缺乏维护,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总有些车子陷在泥沼里动弹不得。怎么办?只能靠村民们用人力把车子推出来。于是一大群人围着车子,合力往前推,这时总有一个人喊号子:一、二、三。大家一齐用力。这个人的作用就相当于媒体。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赛龙舟了。

  比赛时,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板有眼,时急时舒。桡手们听令而动,挥桡划桨。这个锣鼓手是至关重要的,成败往往就在于他的鼓敲得怎样。

  它就相当于媒体。

  只不过,媒体集中的是社会的权力,千千万万市民拥有的微小的权力。

  来看看媒体是如何集合权力的。

  周久耕2007年和2008年在不同场合的两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网民用红圈标出了他手边的“九五至尊”烟,据说他一天要抽两包,每包1500元左右。12月11日,一网友在凯迪社区发表了题为《遍撒英雄帖,追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帖子。帖子发出后,许多网民加入到“人肉搜索”中。

  对周久耕事件及其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江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2月9日,周久耕被南京市纪委正式“两规”。专案组根据举报以及外围调查,已经初步掌握周久耕涉及贪污受贿,数额高达200万元人民币。此外,周久耕本人还在江宁拥有3处房产,一套160平方米、一套120平方米,还有一套110平方米。

  8月1日,山西省娄烦县寺沟村尖山铁矿发生山体滑坡事故,据当地媒体报道称,有11人被埋。事故随后被当地认定为自然灾害所致。对这篇报道的怀疑,促成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赶赴山西娄烦调查,并在死者家属居住的宾馆里核实出一份有41名死者姓名的名单。

  9月15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接下来的事情进展已为人们所周知:10月6日,国务院组成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任组长的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在调查组成立会议上表示,经初步判断,这次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而是否瞒报成了重要调查内容。

  今年3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引起了媒体和民众的强烈关注。专栏作家连岳,锲而不舍地在其博客上痛陈项目对厦门的影响及危害,唤醒公众的注意力。事情在5月下旬进入高潮。其时,一则提醒厦门市民关注PX项目建设及号召市民进行群体性表达的手机短信,在厦门用户手机和网络间广为流传。5月29日,南都奥一网报道了“百万短信”事件,网易腾讯等知名网站在显著位置转载了这则新闻,随后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及评论此事。5月30日,厦门市政府宣传暂缓海沧PX项目,但此举未能阻止市民表达意见的行动,6月1日2日,均有数千名厦门市民自发上街“散步”,要求停建PX项目。

  云南男子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在看守所内死亡,当地警方称其原因是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在墙上受伤死亡.此事经云南信息报报道后,在网上引起关注,“躲猫猫”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迫于舆论压力,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然而所发布的调查报告,在网上再次引起网民不满.最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介入下,查明云南晋宁县看守所存在“牢头狱霸”,李荞明确系被以游戏为名殴打致死。

  4月7日,凯迪论坛有网友发帖曝光温州旧城改建指挥部领导利用职权将拆迁房中最好的顶层房、跃层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给自己和相关官员购买,购房者除了旧城改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外,其他绝大多数来自市政府、人大、发改委、公安局、房管局等当地政府实权部门。浙江省温州市纪委公布了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以远低于市场价出售143套剩余房给相关官员的处理情况,并对事件责任人、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主持工作的原党委书记、副指挥吴权书进行立案调查,至此,一度引起轰动的温州“购房门”事件暂告一段落。此前,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5月19日在对话网友时首次对此事件回应称,存在擅自销售和擅自定价的问题,并将很快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後,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後司法部的三号人物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参与迫使总统屈服的人与报纸很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卡尔·伯恩斯坦、杰克.安德森,正是他们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最终迫使国家权力最大的一个人不得不屈服于人民的权力之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政府的腐败、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托拉斯利益集团独有的不公平垄断竞争、政府与黑道的勾结、金融保险的欺诈、药品和食物的掺假、监狱里的虐待、街道上的卖淫、甚至连教会中的黑暗”等等诸多种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那“和谐盛世”的华丽外衣之下,危如累卵的巨大社会危机,正愈趋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是普遍的腐败,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危机。美国,处在一场巨大变动的前夜。

      但就在此关键时刻,美国新闻界开始的“扒粪”运动却有力地制止了各种问题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使其躲开了一场重大危机。

  以斯蒂芬斯、贝克、塔贝尔等为首的一批记者和作家痛感美国社会政治道德的沦落,所以聚集在《麦克卢尔》、《角斗场》、《世界主义者》等杂志的麾下,向政界、商界及社会各个层面的腐败与弊端,展开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人们把这场在美国社会和美国新闻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运动称作“黑幕揭发运动”。

  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不得不在一次演讲中,说这些“黑幕揭发者”“就像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扒粪人,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专门盯着卑鄙堕落的东西不放。” 但他没想到,“扒粪者”一词却在美国社会却成了“一种高贵的尊称”,

  在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有效行使自己监督政府的“无冕之王”职责;及时制止国家腐败的这个肿瘤向恶性方向继续发展的势头;协助政府保证国家这辆“满载着经济、军事、政治等重负的高速奔驰的列车”,能够尽可能始终都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等诸多方面之上;像林肯•斯蒂芬斯、艾达•塔贝尔等这样的把社会中那些臭不可闻的事情扒出来晒晒太阳、见见天日的——“扒粪者”们,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绝对不可能被轻易抹杀掉的!

  为什么扒粪者他们有如此的力量,很简单,他们的背后是无数普普通通的国民所拥有的微弱的权力,他们做的就是让着点点滴滴的权力之水汇聚成权力之河、之江、之湖、之海。没有什么可以与之对抗。就像大海的威力一样。

  日本的政坛是个另类。更迭的速度让你眼花缭乱。二战以来,发达国家领导人任期以日本最短。日本首相任期平均是26个月,而德国总理是88个月。二战后日本换了30位首相,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最少的是8个,最多的是13个,当然有的是总统。可见日本的一把手换得要比其他西方大国频繁很多,二倍到三倍的样子。

  二零零六年,安培晋三继小泉纯一郎之后就任日本首相,却于二零零七年九月,在就任一年后突然宣布辞职,继任的福田康夫也于二零零八年八月辞去首相职位,麻生太郎当选为日本第九十二任首相。当时一般看法,就认为他将是另一个短命首相。麻生于今年七月廿一日解散众院,提前于八月卅日举行选举。麻生虽然不辞职,但败选将迫使他下台。

  为什么?

  尽管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东西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丑闻。

  安倍政权下陆续爆出内阁成员事务所经费会计处理不当的问题,06年12月行政改革担当相佐田玄一郎辞职,07年5月农林水产相松冈利胜自杀。

  福田政权下2007年10月初在任期短短一个月时间,日本防卫省前次官守屋武昌利用职权受贿案、自卫队瞒报给美军供油量丑闻、文部科学大臣渡海纪三朗和防卫大臣石破茂的“政治资金”问题,甚至还有波及福田首相自身的“更改收据”事件。

  2007年10月25日又发生了财务省官员集体强奸女性丑闻,此事更令朝野哗然。当时有日本媒体称,与之前多起丑闻一起,该案对刚刚组成的福田内阁声誉形成长期困扰。

  麻生政权下,国土交通相中山成彬因接连失言,财务相中川昭一因在意大利记者会上精神恍惚发生“醉酒门”事件。

   丑闻谁搞出来的?媒体。是谁让丑闻有如此威力?媒体。

   纵观以上事例,都有一个特点。一方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另一方是社会中拥有巨大权力的人,公务员、官员、总统、首相,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权力一方屈服,他们为什么屈服,很简单,另一方的权力更大。

   而媒体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把民众的权力集中起来。

  媒体的“第四权”说法不确切,应该说媒体让“第四权”产生,那就是民众的权力。

   想一想大坝,水还是那水,跟你家门口池塘里的水没有区别,然而就因为大坝让普普通通的水聚集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竟可以推动巨大的水轮机产生巨大的能量。

      还有一种力量聚集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暴力。看看人类的历史吧。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定要改变,是集合暴力呢,还是集合权力?

   还有很多办法办法可以聚集民众的权力,选举、游行、集会、演讲、精神领袖、名人、明星等等,每个都有自身的特点与局限,彼此无法替代。

     民众的权力一旦集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对抗。

  想一想文革吧,谁可以幸免?主席、元帅、功臣在这种权力面前屈服,甚至付出生命与尊严。

  就像泛滥的洪水,所到之处屋倒房塌,生命瞬间陨灭,无一能幸免。

  怎么办?怎样防止这种权力的滥用与危害。

  法律。当然是真正的独立的法律。

  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力任何权力无法与之对抗。民众权力之水也只能绕流。

  他就像那竖在河中间的桥墩,就像那大海之中的岛礁,就像那大坝,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