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批发市场30年发展回顾与总结--给小舟


当即将迎来祖国60年大庆之际,中国商业变革中批发市场的发展,也走过了她30年的历程。批发市场,这个作为极具中国商品流通特色商业业态,伴随这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一路发展,也曾历经了从诞生、到繁荣,从粗放、到规范,从原始、到提升的几大阶段。

 

首先是最初的第一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广州的“高第街”服装一条街,和武汉汉正街的小商品集贸市场,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重新提倡个体经营、搞活经济、繁荣商业的最初批发市场典型形态的出现。这个时期,从业人员大多为没有国营企业稳定工作、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关系和社会资源的“三无”人员。但这种草民商业经济带来的财富效应,却让人们逐步认识到个体经济给从业者带来的生活和命运上的巨大改变。当时的市场条件原始,大部分都是从路边大棚和街边摊点起步经营,但由于社会仍处于商品缺乏,供不应求的状态,出现很多批发市场里产生“暴发户”的机会。而这个时期,广东这样先期开放的地区成为商品主要的货源地,“高第街”也成为第一代批发市场雏形的标志。

 

进入到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专业化的批发商贸中心开始自发形成,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出现类似广东番禺“易发”电器城、浙江柯桥纺织品市场、河北白沟箱包市场、浙江永嘉桥头镇的纽扣市场等等,都以形成了较具规模并文明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而那个时期的批发市场由于是自发形成较多,具有与作坊式加工产业关联紧密的特点,即很鲜明的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

 

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93年随着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明确了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并进一步确立了发展商品市场、繁荣地方经济的目标。随之进入了90年代中期到世纪之交之前这个阶段,全国各地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红火局面。在这个时期,几乎全国各地都迅速出现了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竞争力的轻工业日用品批发市场,并逐步开始在原有自发形成的批发市场集中区域建设正规的建筑,引店进场经营。这个时期开始,已经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形成了一种批发市场主动开发的格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开发性投资性产业。典型的有北京大红门地区由过去的浙江村逐步出现了京温市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新世纪商城,中原郑州以火车站周边出现银基商城、浙江义乌的稠州路出现的篁元批发市场和宾王路引店进场的宾王市场、长春的黑水路批发市场、沈阳的五爱市场、广州的海印市场、重庆的朝天门市场以及成都的荷花池批发市场、上海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等。

 

21世纪开始到现在,尤其是2003年前后,呈现出了全国各地市场大开发,并随着商业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这个商业地产中较为庞大的门类,也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各个省会城市或者交通枢纽型城市,几乎都涉足到开发服装和百货批发市场的行列中来,竞争也开始加剧,批发集散功能逐步减弱,区域性市场逐步形成,而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和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市场,也开始从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功能更加完善和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角度,进行改变。这样也导致了批发市场分布格局和龙头地位同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汉正街被郑州抢去中原批发流通的头筹,哈尔滨红博通过集团化统一经营和更为贴近商贸服务的经纪人经营理念,从沈阳五爱市场分出了高端的一杯羹,并独树一帜。广州的十三行因定位的时尚和紧贴流行前沿,增强了经营个性,北京百荣世贸商城以亚洲商业航母的姿态和批零兼营的经营模式、兼顾华北市场批发、展贸和兼顾不放弃北京巨大零售消费潜力,创出了自身经营立命之本。温州桥头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没落,给了近邻义乌崛起的机遇,福田市场(后更名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商贸城)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规范和扶持,以及坚决走国际化外向型出口商贸的道路,最终成为中国批发市场中首屈一指的国际化批发市场,并创造了义乌小商品指数,其波动影响着整个全球的轻工业品市场走势。海宁皮革城依靠专一的皮革制品的专注经营,并首创批发市场与旅游观光、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兴旺了市场,而杭州四季青和常数的服装批发市场,也以规模化扩张,奠定了自己在国内服装市场难以撼动的地位。

 

到目前,全国各地已建设成的各类批发市场,达到近10万个,其中具有规模以上的轻批发市场超过10000家,而工业日用品批发市场规模以上的有将近2500家。并仍然每年在增长中。从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由过去原始的自由市场,发展到现在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程度极高的商贸中心,历经了整整30个年头,并形成了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部、中部等几个大的集散板块,轻工业产品批发市场也将服装、小商品、纺织辅料、家居用品等几大行业明显地区分开来,并在各自的行业内,形成了各个板块中的行业龙头。

 

而在这个发展变革的过程中,整合与淘汰也时时伴随其中。由于数量的急剧增加,定位和经营理念的不同,运营和专业管理能力的差异,在很多地方,也出现了低层次重复建设、商家引进质量难以保证、缺乏形成独特商业价值、经营不理想的市场出现,甚至出现一些空壳市场。这些状况,均表示出首先国内批发市场的总量供过于求的现象,其次从部分批发市场经营状态很好的形势表明,虽总量过剩,但仍存在结构不足,产品趋向单一,具有特色的经营模式和特色的产品较为匮乏。所以,仍然留给了市场一些开发和填补的空间,只是更加需要开发者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市场的全方位的理解、对流通领域和产业服务链各环节的熟悉、以及专业人才和运营团队的培养和构建。

 

批发市场在发展的30年中,在国内的流通领域带来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壮大,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中国制造业在初起阶段,由于规模小、无品牌、档次低,在完成原始积累阶段,批发市场为其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供销窗口,使大量的制造商获得第一桶金,并逐步形成品牌和获得市场占有率,增强了竞争力和发展力,为其最终脱离批发市场成为主流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批发市场曾培育出了一大批后来的中国品牌和制造企业。

 

2、               在从商品供不应求到极大丰富的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了扩大多元化消费层次、补充国内商业零售终端不足、方便消费者购物、降低消费成本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为社会解决大量人员就业、在提高国民GDP增长和民间收入、活跃地方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类似义乌、常熟、白沟、虎门等地,批发市场为当地政府带来的经济活力,几乎占有绝对的比重。

 

4、               通过批发市场的发展,带动了诸如金融服务、物流、交通、会展、宾馆餐饮、通讯、信息服务、甚至旅游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的聚集,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再分配。

 

5、               批发市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农民离开田地提供了机会,由于对商业环境的依赖性不高,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人口集中、城镇化趋势加快,进而加快了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虽然批发市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品流通领域尤其是商业零售业态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很大的程度上,开始有取代批发市场功能,并从品质保证、产品价值、服务全面、便捷性和良好环境等方面,取悦者原有的批发市场中的消费者,尤其是类似沃尔玛以质优价廉的商品销售为特色的外资大型综超、以万客隆、麦德龙等外资形式批发经营的大卖场进入中国,都开始不可避免地争夺这批发市场的份额。

 

而网络经济在近几年超越常规的发展、以阿里巴巴、买麦网、淘宝等为典型的批发和销售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商品买卖途径和行为,并且大大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和商品的价格。这一切的新形势,为国内原有批发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发起了挑战和提出了新的应对课题。

 

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商业社会的永恒不变的法则,就是“变”。

提升、改造、整合。成为批发市场发展30年到现在阶段的关键词。

 

批发市场到了今天,产业聚集地区和交通枢纽区域以及辐射型省会城市,都几近饱和。已经到了优胜劣汰、改造提升和规范调整的阶段。但总量趋于饱和并不代表结构合理,在西北部和华北、北部地区,仍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而由于中国仍存在很大部分地区商业终端欠发达的状态,所以批发市场的业态,在今后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转型和消亡。而我个人认为,这个存续的时间,应该还有另外一个30年,但产业升级也是大势所趋。主要应该改善的8大方向有:

 

1、  由原始的批发交易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便捷化方向发展,以提升经营效率;

2、  由松散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转变,以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3、  由简单的场地租赁式产品供给,向多元化、复合式商业功能服务提供转化;

4、  由二元式批发交易模式,向第三方物流和金融衍生服务支持等功能立体发展转化;

5、  由单点独立经营,向连锁化经营发展转化;

6、  由商品低层次简单交易,向订单式贸易和配套研发组合经营发展转化;

7、  由地面场馆式批发经营,向线下和线上网络经营发展转化;

8、  由简单的资金堆砌式开发经营,向知识产权式和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经营发展转化;

 

只有与时俱进,开拓经营思路,进行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和渠道创新,并强化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组织在批发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延长批发市场的经营生命力,甚至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万商联行·刘智勇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