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刺激的正面效应阶段来了负面效应还会远吗




 

    货币刺激的正面效应阶段来了负面效应还会远吗

 

本文刊发于周日出版的美国《经济与财富通讯》杂志“每周财经观察”

一、中国经济有触底反弹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迹象

《经济与财富通讯》:今天早些时候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CPI同比下降-1.2%,比7月份的1.8%回落0.6个点,也比市场预则的中值-1.3%理性,同期其他数据亦向好,固定投资同比增长33%,而在7月份该数据为32.9%,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超长发展,同比增长15.4%,而7月份该数值为15.2%.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是否出现明显复苏的迹象?

韩和元: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说明的,从统计学角度出发中国经济从来就没有衰退过,因为界定衰退的关键在于GDP连续三个月录的负值,中国既然没有进入过衰退也就不存在复苏。对于中国经济最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其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并且有触底反弹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迹象。

 

二、中国经济如要全面走出危机还需看欧美经济的脸色

《经济与财富通讯》: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中国经济已经全面的走出危机了呢?

韩和元:我没有那么乐观,我认为这仅仅只是一种迹象,中国经济如果要全面的走出危机,我认为这还得看欧美及整个世界经济的脸色。

事实上中国政府今天所采取的经济对策,在2001年的那轮危机中已经被采用过了,今天不过是老戏翻拍而已。从那里看见呢,固定政策投资。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高达26.7%2004年第一季度更是高达43%2004年上半年的增幅虽有回落,但仍然高达28.6%,高于2003年全年的水平。而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对比上述数据及中国政府过去施政经验和当前对出口的重视程度来看,我们可见的是:中国政府的意图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试图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手段来争取时间,并以争取到的这个时间来换取空间暨等待欧美经济的全面复苏,然后再将经济增长的结构重点于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出口。

从历史来看这种办法是最经济最省心的,也是安全边际最高的办法,这避免了中国去进行它并不情愿进行的更多更大幅度的改革,甚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毕竟改革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但这种懒办法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需要看欧美经济表现的脸色,一旦欧美经济在其可控的时间范围内不能够复苏,那么中国经济也就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了。

 

三、世界经济有望再次步入“格林斯潘式繁荣”

《经济与财富通讯》:也正是基于您的这种观点,使得我们更关注欧美经济了,毕竟现在有很多欧美人把欧美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那么您怎么看待当前的欧美经济呢?

韩和元:从目前的数据和执政者的理念和施政风格来看,我个人认为整个欧美世界将再次走入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的繁荣,也就是我所指的“格林斯潘式繁荣”。当然也有人并不认可这一看法,譬如汇丰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就认为整个世界经济都将陷入1991年后日本那样的长期停滞。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出现,但如果一定要让我给这两种可能性给出一个概率的话,我认为前者出现的概率至少在80%附近。

 

四、正面效应来了负面效应阶段还会远吗?

《经济与财富通讯》:从您的这种言语言的表达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当前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经济已经企稳并且逐步的回升了?

韩和元:如果从一个短期的角度来观察的话,可以这样理解。但这种理解并不能够完全代表我们的观点的。1992年,弗里德曼提出了从货币供给扩张到它对通胀产生最大影响的时滞公式,他认为货币刺激的初始效应是正面的,用弗里德曼的术语来形容就是提高了Q,只是到了后期,过量刺激的负面效应才显露出来,也就是P也上涨了。而这个时长他给出的间隔为:M1平均为20个月;而M2则平均为23个月。如弗里德曼所论,如果当前世界经济得到了某些正面的积极地影响,那么也请大家注意的是,不是负面效应不会来了,而是时候未到罢了。

另外对于一个事物的观察,我们也必须把眼光放远大些来考量才是。事实是我们很多的观察者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原因是他们在考察问题时所动用的观察视点有限,他们没有将当前的问题放在“历史”的全面的范围内来研究,而是孤立的将其放在“今天”这个局部来予以研究的.关于这点在《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就尖锐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因此,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同样这个观点在考察我们社会当前所发生的问题也是有助益的和有价值的。

如果我们按照汤因比的思维和视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时,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当今所受的苦难仅仅只是在为2001年的危机处理方式在支付本息而已。同样既然我们今天像2001年那样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那么我们将在未来的4年或者5年里,再次以更深重的经济灾难,来为我们今天的行为支付本息也就成为了某种必然。

目前世界经济的确有企稳回升之势,但并不足以让我们盲目乐观,我曾经写过一个东西,叫做Q近了P还会远吗?我自己认为它是很能够描述清楚当前和未来的这种微妙的状态的,我们的经济体系内还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隐患。

《经济与财富通讯》:最大隐患来源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下的信用扩张?

韩和元:是的,正如同我们前面所引述弗里德曼的观点一样,宽松的货币政策早期给予我们的将是正面的效应,我们必须得承认,通过新的信用扩张能够刺激经济活动并且也的确能够启动经济,信用扩张会中止衰退并且带来复苏。

但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理解的是,通过信用扩张在市场上造成的人为降低的利率它却只能产生临时的结果。在暂时克服困难后,它必然在不太久的未来造成更加糟糕的境况。这也就是弗里德曼说指出的负面效应的显现了。

而且这种人为繁荣的复苏之后会发生一场表现为商业和工业的完全停滞的更深的衰退。其原因在于:一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里的创新风险在这种干预下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释放,而只是被暂时的捂住了,这本身并不利于企业家的自我反省和检讨,间接的形成创新的道德风险;二是这种干预破坏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得大量的错误投资并未被市场有效的清算,影响资源的再优化配置,形成植物学里的稗子占有稻子资源进而影响稻子生长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种现象我将其称之为格林斯潘循环。

 

五、伯南克们又在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经济与财富通讯》:对于这种状况美国的经济学界也一直在担忧,美联储也一直强调在考虑对流动性回收的问题,美联储似乎在承诺他们有能力控制住这种状况的发生,那么您认为他们有这种能力吗?

韩和元:哈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05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全能的美联储及其在泡沫膨胀中扮演的角色》的文章,文章里他尖锐地指出过“格林斯潘希望仅仅通过讲话就能够把泡沫熨平,从而使整个国家避免泡沫破灭造成的影响,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清楚地表明,他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

马克思说过:第一次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悲剧,而再次发生那么只能说明是闹剧了。格林斯潘在2001年为我们导演了今天的这部悲剧,那么自信满满的伯南克也许正在给我们导演4年或5年后上演的一部全新的闹剧了。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的是,伯南克不是问题的全部,伯南克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或许还只能算是一小部分,真正的问题我想还在于贝拉克身上,还在贝拉克背后的那个女人身上,Christina Romer—贝拉克背后的那个女人始终坚信: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结束大萧条的唯一的重要原因。还不止此,她更强调,美国自50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里,经历八次规模大小不一的衰退,结束衰退的动力,无一不来自货币政策。这是一个狂热第迷信money multiplier的女人。

 

六、美国货币政策近期难有改变

《经济与财富通讯》:这也将决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在贝拉克任期内难有较大的改变?!

韩和元:可以这样理解,但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也只能维持一个很短的时间。所以对于这句话,我们认为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难有较大的改变?!

《经济与财富通讯》:如何来予以理解呢?

韩和元:这得从西方民主政体的实质说起,如果要我给西方的民主政体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那就是一种务实的具有明显实用主义色彩的机会主义意识 如果选民看到国家干预,有助于维护他们已获得的和已取得的民生方面的实质好处,大多数人不会反对干预。如果放任会有损于他们的利益,他们一定会通过选票来予以坚决抵制。如果美国发生通货膨胀,并且有一直持续下去的危险,那么纵或贝拉克是真心的信仰Christina Romer的理念的,纵或想维持以通货膨胀换取经济复苏,但顾虑到选票顾虑到政党利益,我想他也会做相应权衡,而放弃他信仰的那套理念的。

但以Christina Romer对经济复苏的理解,我们认为在短期内美国的货币政策的确难有改变,除非当前的货币政策发展到了恶性通货膨胀而严重影响到美国人民的利益时,选民的态度才会倒逼美国政府做出转变。

 

七、中国货币的调整,最早要到明年3月中

《经济与财富通讯》:我们知道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倾向,历史上的世界经济联系,没有那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表现的那样紧密,特别是中美之间。如果美国的相关政策果如您所判断的,那么您对于中国的相关政策又做何判断呢?

韩和元:如果单从当前的数据看,我们认为无论是CPIPPI,在8月份都已出现拐点的迹象,当然这还需要接下来两个月的相关数据予以确认。但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今年内也难有改变的,一方面有来自美国政策的影响;

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官方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存在即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很小,我们的研判是,只到第四季度中国的CPI才能够转正。我们的测算是,只到12月份,中国的CPI也只是接近或弱等于3%CPI全面突破3%也许也到明年的第一季度了,而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对同一数据进行连续确认。所以纵然中国政府要对货币政策予以调整,那么最早也将是在明年3月份中了。考虑到热钱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调整最有可能的手段是提高25个基点的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

当然从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情况来看,在这之前我们甚至不排除中国政府会再度采取商品价格干预的方式对包括猪肉、禽蛋类的消费类商品予以价格管制。也因此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10月和明年的2月这两大节庆月份,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有望进一步扩大,但其CPI将表现平稳。

当然在这个新一轮的增长出现迹象的过程中,还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

 

八、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其他不确定性

《经济与财富通讯》:譬如?

韩和元: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前面说过,当前的西方政体具有明显的务实的具有明显实用主义色彩的机会主义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贸易有助于维护他们已获得的和已取得的民生方面的实质好处,大多数人不会反对。如果自由贸易会有损于他们的利益,他们一定会通过选票和其他手段来予以坚决抵制。而在这样环境里成长、发展、生存的政党就同样具有这样的倾向,固然他们本质上信仰的或许是亚当.斯密。这是一方面。

另外,当北半球进入秋冬季节时,HINI流感可能再次爆发,这也将直接和间接到全球经济,特别是贸易和旅游。毕竟北半球集中了世界上90%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