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部开发的资源转换机制和转换能力(赵秀峰/原创)
【摘要】:我国西部具有丰富的资源,但西部资源的开发成本是很高的,其关键是需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转换机制,产生一种新的资源转换能力,形成一种新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的依次环环相扣的西部资源转换机制和转换能力的结论。
【关键词】:西部资源 转换机制 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根本上说,西部大开发的成功,取决于是否具有强有力的资源转换机制和转换能力,依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再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对西部资源的理解和认识的延伸,西部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外延来看主要包括:陕甘宁青新,川藏云贵渝,内蒙和广西。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来看,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投资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分布于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甘肃、宁夏等省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黃河中上游一带煤炭储量占全国的90%,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就占全国的60%,特别是陕北神府煤田的储量就达到1400亿吨,新疆的煤炭预测储量为2.19万亿吨。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方面,已知的100多种矿产在西部几乎都有发现且储量丰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独特优势,构成了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单从稀有金属在全国的存量来看,陕西的铼储量在全国居于第一位,钼、汞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黃金储量居全国第六位。甘肃有31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的前五位,特别是镍、铅、锌和铂族稀有金属的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阿尔泰山盛产黃金、稀有金属,昆仑山盛产有色金属。四川的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据全国第一位。西藏的铜矿远景储量仅次于江西,锂的远景储量据世界前列。贵州的铝土矿保有储量据全国第二。青海盐湖资源的铷、钾、镁、锂、锶、芒硝储量据全国首位。从西部各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出发,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优势产业,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建设青海柴达木盐湖钾肥、云南和贵州磷肥、云南铅锌、甘肃镍、贵州和广西铝、内蒙和四川稀土等产品基地,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大有可为。
西部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条件、群采乱挖而开发缓慢,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潜在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优势,人均GDP仅此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影响了本地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如果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西部的资源开发,至少应包括人力资源、矿产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空间的开发,等等。西部地区不只是拥有资源优势,而且还有人力资源优势和空间发展的优势。西部边境线漫长,具有向西开放与西亚和中亚诸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空间优势条件;向东南的开放,是辐射状的扇面结构。有统计资料表明,西部的西安、成都、兰州三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市,整个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科技人才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借助于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空间优势,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依靠科学技术,把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完全有条件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依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借助于资源优势探求资源转换机制,发展特色经济。
依托地区资源优势,从优势中找特色,借特色求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再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是西部经济的振兴发展之路。
比较优势是相对而言的优势,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投资环境和人力资本处于得天独厚、相对优势的条件,这是发展地区经济和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充分利用的方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了优势,还应该有忧患意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不可能无限制的永远挖掘下去,总会有资源枯竭的那一天。在许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了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这是值得注意的!
如果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产业革命加快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速度,工矿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应运而生,建国后,我国都有一批依托于自然资源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大中型企业及城市的出现,诸如大庆油田与大庆市、胜利油田与东营市、大同矿务局与大同市、白银厂铜矿与白银市等。就西部地区而言,诸如新疆的油气,内蒙的稀土,山西的煤炭,青海的钾盐,云南的烟草,甘川陕的旅游,云贵川甘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等,足以构建西部地区的特色体系,把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高能耗加工业作为特色产业,开发优势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规模化、基地化、外向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生产要素、组织、技术、信息等渠道带动经济增长,形成经济拉力,拉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借助于西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有利于开发利用西部丰富的资源,以资源开发为先导,以有色金属、钢铁冶炼、石油天然气、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原材料工业为重点,进行能源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延长相关产业链,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逐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探索西部资源的转换机制和转换能力的新途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未来的10年,西部大开发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优势的农产品、矿产资源产品、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将明显提高,资源优势逐渐向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在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的前提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同样,是相对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而言,受到经济、社会、自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且不断发展变化。同时,由于经济结构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有机体,与世界各国比较我国已确实不是资源大国,十几年里粗放经营式的发展已给原来不多的资源带来巨大的消耗并对自然环境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破坏。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低于发达国家10多个百分点;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耗能为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资源浪费的另一面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这种挥霍现有资源、破坏环境、过度开发土地和地下资源所带来的增长称之谓没有前途的经济增长。借助于资源优势寻求资源转换机制,主要是形成政策调控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从政策调控机制来看,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1年8月28日),等等,都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
西部资源的转换机制和转换能力,主要取决于开发者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这主要取决于由科学技术决定的生产要素的技术组织;再把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这主要取决于对市场的开拓能力;再把市场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构造;再把竞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主要取决于把核心能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即“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的环环相扣和依次转换。而这种转换机制的成功,首先是取决于国家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和宏观布局。有专家指出,要满足21世纪前半叶巨大的能源需求,在我国有两种能源路线可供选择:一种是立足国内,走以煤为主和先进的石化燃料利用技术相结合的能源供应路线;另一种是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础上,放眼全球,转向能源结构优质化的能源供应路线。其次是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力;再次还取决于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小等等。
(作者系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职工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石聪:《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002年2月21日《西部发展报》第六版。
2、张尔厚:《西部矿产资源投资开发热点》,2002年3月7日《西部发展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