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有压力,下有支撑


A股上有压力,下有支撑

 

随着数据的好转以及高层护盘声音的加大,周五直逼3000点。九月以来,A股市场迎来了七连阳的小反弹,刚刚在周四有一点阴云,又在周五以中阳线给予填平。这是在八月猛跌800多点之后的技术性修正,也是对于政策再次出现积极信号的一个回应,在过去的两个月,在央行政策微调的中伤之下,在银监会的严厉监管之下,市场一度失去重心。而随着高层不断地表态坚决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股市迎来了第二轮的大反弹,不过,这种反弹还是很有压力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上有压力,下有支撑。

 

所谓上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三个层面的:第一个是首当其中的大小非减持,大小非减持在反弹中毫无知觉,但如从数据上来看是非常猛烈的。据统计,从9月1日至昨日,A股共有40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股东减持公告,累计减持达3亿多股。短短8个交易日,便已经超过8月整个月份股东减持数量的一半。按照交易均价及交易期间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减持市值近25亿元。这些股东当中还不乏像社保资金这样的大机构。大小非问题一直是A股市场的心腹大患,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障碍。产业资本一天主导资本市场的格局不改变,真正的股市就难以真正确立,所谓长线投资的思路都很难确立。

 

第二个是新股发行节奏掌握的不好,搞不好就压垮大盘,中国建筑上市后的压力,直到九月才逐步减少。特别是8月31日,大跌6.88%的光大证券最终以22.19元报收,离其发行价21.08元仅1元之差,几乎被市场公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IPO重启以来,首只跌破发行价格的新股。因此,现在中冶逐步降低发行价正是这种逐步回归价值本身的过程。

 

第三个是政策面由于表面一套暗地一套引起的市场性恐慌和流动性减少,这个因素是最主要的。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都有直指股市和楼市泡沫的枪头,但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称,国内银贷进入“两市”的情况并不多,危险不是很大,银行现在都有对项目贷款的追踪审查。其实,这个我们现在都清楚了,以前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专家都说股市和楼市进入了那么多资金呢?就是在恶意制造恐慌!

 

如果还不服气,看看总理的数据:我们政府计划两年新增投入1.18万亿元。政府投资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和地方投资4万亿。截至今年7月底,中央政府投资中,用于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发展、民生工程的投资占52.4%,用于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环境保护的投资大约占24.7%,真正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大家一直说的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等只占22.9%。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一贯反对那些捕风捉影的理由,妄称什么大量资金比如超过30%进入股市、楼市等等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

 

下有支撑也是三个层面的支持:

 

第一就是保增长的需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现在还不是丢掉拐杖的时候。由于全球经济仍可能在低位徘徊一段时间,亦未找到刺激引导成长的新因素,李扬明确指出,若下半年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中国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大规模调整。日前有记者问总理,中国经济增长上半年达到7.1%,中国能否实现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经济确定的发展目标,从现在看来是可以实现的。其实我并不是完全关注GDP这个目标,还有几个更为重要的指标:一是就业率,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节能减排,还有很多涉及群众利益的指标。可以看出,总理认为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目标能实现,而像其他宏观目标都能实现,并不像一些人攻击的只见GDP,不见经济结构调整和人们的就业。

 

第二个就是房地产板块和银行板块的崛起,这些主力板块是整个盘面的基础,当然也包括第一权重股中石油最近也有点企稳回升的态势。像房地产产业,是一定要保住的产业,而且是能够保住的产业,现在财政还离不开房地产产业的稳定增长,地方政府的财政如果没有了它会很难过,全国性的地方政府如果都出现了财政问题,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了,现在很多人正在以道德的名义将地方政府朝着这个方向逼,笔者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第三,A股市场并没有进入下行周期,从时间上来说,如果第二轮反弹确立的话,还有很大上行空间可以开拓,前段时间莫名其妙的下跌主要是政策面没有厘清,现在政策面已经和A股市场的周期逐步吻合。

 

国家统计局9月11日发布了上月的经济数据。8月份CPI同比下降1.2%,PPI同比下降7.9%,1至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2985亿元,同比增长33%。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比上年同月回落0.5个百分点,比7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为连续4个月同比增速加快。这表明,宏观数据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CPI和PPI都还在负的区间,而经济复苏还在持续。这是符合了A股周期的一种阶段,值得我们关注。总体上来说,现在市场进入了笔者年前所言的第二波上攻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