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宇比郭德纲更“理解”相声


  现实里看到的李鸣宇和在相声艺术舞台上的李鸣宇一样,时尚、阳光,脸上带着朴素的微笑。甚至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显得有些腼腆。但就是这样一个大男孩,却在京城办起了“鸣乐汇”,为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发展之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记者:很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给大家作个介绍吧!

  李鸣宇:大家好,我叫李鸣宇,很高兴和大家认识。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相声演员,同时也是一个相声探索者。如果大家身在北京,可以每周日来看“鸣乐汇”,那样就可以看到我了。

  记者:能和大家说说您创办“鸣乐汇”的初衷吗?

  李鸣宇:呵呵,是这样的。鸣乐汇,说白了就是每周我李鸣宇和大家约会的地方。创办“鸣乐汇”说小点是为个人,说大点是为相声能更有市场。我认为作为相声界的晚辈,更应该作出自己的一分努力。

  记者:您觉得目前“鸣乐汇”的发展势头怎样?有没有违背你的初衷?

  李鸣宇:应该说发展线路和我当初预想的是一样的。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尤其是我的师父——冯巩先生,给了我太多的鼓励和支持。我相信“鸣乐汇”一定会做得出色,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记者:非常高兴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可是据您的博客回忆,你曾经是个相声界的业余选手?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鸣宇:成就谈不上(笑),真的。(认真起来)我只是自己做了“鸣乐汇”推出先锋相声这个概念,所以受到了一些关注,这并不能说明我取得什么成就。

  您刚刚提到业余选手,的确是那样。我不像很多人一样从小就出生相声艺术世家,也没有从小参加培训班,我在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之前就是业余,呵呵,那是事实。我从12岁便开始玩票,17岁正式登台。我在天津时曾经说半个月相声挣12块钱,就是因为喜欢。在这么多年里,我对相声的喜欢远远超过其他。

  记者:所以这也促使你放弃了12年的国画生涯,而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李鸣宇:是。

  记者:听说您去北京考试,全程都在紧张,尤其是见到您那时候的偶像也就是现在的师父冯巩先生,现在想来是什么感觉?

  李鸣宇:还是紧张,哈哈(大笑)。当时来考中戏就是因为我很崇拜他,那时候根本就不敢想他(冯巩)会成为我师父。

  记者:我们查到部分资料,上面说你刚入中央戏剧学院就参加了一些相声比赛,还获了奖,你怎么看待这些比赛的?

  李鸣宇:我上大赛也要感谢我师父,他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从剧本到表演师父帮我一点点改(剧本),一点点排。我从师父那学会了坚持,学会了理解相声也是有生命的东西。

  记者:您觉得认识冯巩老师前后,您对相声的理解有没有发生变化?您最佩服冯巩老师什么?

  李鸣宇:我对师父的佩服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做人,在我们中戏相声班如果有同学生病了,师父知道后会帮忙联系医院,联系大夫。我们班还有同学家里条件不好,师父会替他们交学费。这样的事情很多。第二点就是艺术,师父不但教我表演,而且还教我创作,每次开创作会都会带着我,我每个新作品他都会很认真的看,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我能有今天全是师父给的,我经常形容自己是“我在艺术上是坐着动车组来的!”

  记者:回到鸣乐汇上来,您觉得您的鸣乐汇给观众带来了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创新模式?

  李鸣宇:鸣乐汇的初衷是给自己一个舞台,给别人一份快乐。但是现在我觉得艺术需要创新,所以我在尝试用魔术融入到相声里。我知道听过我相声的人,可能会想起莲花那个段子,那不是胡诌,我是真有这个想法。

  记者:您对郭德纲怎么看?您怎么看待您跟郭德纲的关系?

  李鸣宇: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他(郭德纲)更多的是继承,我们是继承之后的创新,而且我们的相声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加与时俱进。说得简单点,我们在尝试理解相声。我们可以把任何的艺术形式与相声结合,还可以把音乐、灯光、道具,都为制造相声包袱服务。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和郭德纲都在走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记者:好非常感谢鸣宇精彩的回答,也感谢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李鸣宇:谢谢,谢谢所有支持我的人!“鸣乐汇”,希望我们一直“约会”下去!

  伴随着鸣宇博客的更新步伐,“鸣乐汇”在京城也开始逐步走红起来,这个年轻人带着他对相声艺术的梦想在奋斗。和很多北漂一族一样,鸣宇从来没有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放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没有放弃自己毕生的愿望。他说他的愿望,很简单,希望上一次春晚,全国观众能够喜欢听他的相声。

  关注李鸣宇:http://www.limingy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