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市高价IPO的市场信号


 

泡沫市高价IPO的市场信号

——中国建筑与光大证券IPO尝试“市场化”定价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2007年是全世界的大牛市,也是美国的大牛市。这一年,美国三大股市(NYSE、Amex、NASDAQ)共计发行新股273只,扣除年底未挂牌的43只股票,在全年新挂牌的230只股票中,竟有71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约占30.1%。也就是说,在美国大牛市中,居然有接近1/3的新股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另外,有65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涨幅不足10%!(参见笔者发表于2008年3月10日的博文《素描2007年美国新股发行概况》)

  在中国股民看来,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太不能接受了!试问:这样的新股发行,你会去盲目抢购中签率吗?这样的新股上市,你会勇敢地参战暴炒吗?你不会!因为这是一个收益与风险完全对称的一、二级市场!它没有太大的差价可抢!新股申购与老股炒作,同样需要理性抉择。这就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世界股市!

  在股市泡沫化日益严重的市场环境下,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二级市场新股炒作的疯狂程度。例如,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家润多3只新股由于发行市盈率高达30多倍,尽管这三只新股均为中小板“袖珍股”,但上市首日最大涨幅却只有1倍略多,远低于传统预期。相反的例子是,四川成渝虽是一只业绩平平的大盘股,但由于该股发行市盈率只有20倍,发行价严重偏低,因此,该股上市首日最大涨幅竟然高达324%,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上周更有中国建筑隆重挂牌上市:由于其发行市盈率高达51.29倍,因此,上市首日无人敢炒,结果,当日收盘涨幅仅有区区56%。随后数日,虽股市疯狂,大盘不断创新高,但中国建筑的股价重心却节节下移。应该说,这正是“市场化定价”的明显效果——它有效抑制了新股的疯狂炒作,进而有利于吸纳二级市场泡沫。

  昨天,在股市再创新高的形势下,又有光大证券再次尝试“市场化定价”发行,该股发行市盈率高达58.56倍,在此,我们可以料定,因为“市场化高价发行”,该股申购中签率可能会有明显提高,而且上市首日最大涨幅估计也不会超过1倍太多,绝不可能再出现像四川成渝低价发行后的疯狂景象!

  不过,对于新股定价,目前存在一种十分严重的“反市场化”倾向,他们简单而机械地认为“市场化=高定价”,而“高定价=圈钱”,这是他们“反市场化”的最理直气壮的逻辑推论。其实,持这一观点的人正是犯了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错误。然而,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是而非的观点,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关注,并且有必要拨乱反正。

  新股发行定价高低的标准是什么?众所周知,作为上市公司估值的外在表现,股价并不是静止不动或固定不变的,股票定价总是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它因市场牛、熊状态不同而不同,也因市场泡沫大小而存在差异。

  在熊市,人气涣散,市场悲观,股票估值严重偏低,如果此时发新股,则定价更低,因此,熊市IPO自动萎缩,不需要政府行政性“暂停IPO”。因为这时IPO的“市场化定价”就是“超低价发行”,难道这样的“市场化定价”也有错吗?

  相反,在牛市,人气高涨,市场盲目乐观,尤其是当泡沫不断膨胀时,股价上涨锐不可挡,股票估值严重偏高,如果此时发新股,则定价可以更高。因为在老股炒作过度、已无任何炒作空间的情况下,新股没有历史包袱,炒作空间大,想象力丰富。因此,新股定价(包括发行市盈率)可以更高一些。难道这样的“市场化定价”不应该吗?

  因此,新股发行定价的合理性,只能动态比较,不能片面、机械地评判。事实上,股市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市场,供求规律仍将是股市定价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法则,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股市的“市场化”改革取向。

  最后结论:在中国,尽管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取向正在行进之中,但我们离IPO完全市场化,至少还存在两大差距:一是IPO定价市场化——我们很难彻底消除官方对新股发行定价的行政性干预,或是所谓的“窗口指导”;二是IPO节奏市场化——我们很难彻底消除官方“暂停IPO”或“重启IPO”的特权与越权行为。因为目前中国股市的最大问题,正是过度行政干预;中国股市最欠缺的则是有效监管与依法治市。缺乏完善法制与有效监管的市场,一定会存在过多、过度的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