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转型期,中日两国都需新思维


在历史转型期,中日两国都需新思维

 

 中新网831 日本众议院选举落幕,面对日本政权历史性更替,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日本民主党对华政策是否大可放心?香港《明报》31日刊出哈佛大学学者林泉忠的文章《民主党时代的中日关系何去何从?》说,首先有必要先理解近年来存在于中日各种问题的性质,再来检视民主党政治理念、政策方向及过去行为,同时不应忽略中日关系已进入历史转型期此一变化。

  

 文章摘录如下:
  昨天举行的日本众议院选举落幕,自民党失去了战后稳坐了半个多世纪的江山。面对日本政权的历史性更替,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日本民主党的对华政策是否大可放心?已习惯以自民党为对手的中国,如今换上民主党,又如何调整应对?

 

          (大选获胜后,日本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在该党开票中心回答记者提问
  

 坊间的舆论似乎倾向乐观看待民主党时代的中日关系,笔者以为民主党执政后的中日关系会否更好,首先有必要先理解近年来存在于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性质,再来检视民主党的政治理念、政策方向以及过去行为,同时不应忽略中日关系已进入历史转型期此一变化。


  中日关系已进入历史转型期

过去几年,中日之间大大小小的摩擦可归纳为两大类。其一,触及两国人民感情与尊严的问题,集中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历史教科书、部分政府官员的失言等历史认识问题。其二,涉及两国直接利益,包括东海油田、贸易摩擦、毒水饺等问题。钓鱼岛问题虽具两方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第二类。
  在这些关乎国家利益的第二类问题上,即将执政的民主党与自民党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比自民党更倾向独立外交的民主党在涉及防卫、领土等问题上,态度可能更为强硬。不过,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也存在此类问题,可以透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寻求解决、改善或制止问题的扩大。

 

 参拜靖社问题不再成绊脚石
  过去10年来,导致中日两国关系严重恶化的问题,属第一类的历史问题,其中焦点是日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在此问题上,民主党的态度并不含糊,新首相人选的党代表鸠山由纪夫不仅多次表明不会参拜,并承诺会要求所有阁员自律,这点比自民党更积极。因此,参拜靖社问题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再成为未来两国发展关系的绊脚石。

  不仅如此,历史问题之所以在战后60多年挥之不去,很大程度上缘自于自民党与战前体制藕断丝连的关系。而吸纳了部分前社会党左倾政治理念的民主党,经过几年的内部整合,已具备了与过去切割的条件。
  虽然民主党不让历史问题束缚新政的推行,不过基于对民主人权的强调以及过往的行为,西藏、新疆、民主化等议题将有可能成为中日关系的新火种,但这第三类问题不直接涉及日本的国家利益,不至于长期妨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另外,鸠山虽然亲台但也亲中,与部分自民党政客亲台”“反中的右翼本质并不相同,民主党当会以大局为重,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两国都需新思维
  此外,迈进21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还面临一个更深层的结构问题,那就是两国国力的历史性逆转。因明治维新而成功脱亚入欧的日本在19世纪末取代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其后虽然因一步步迈向军国主义而在二战遭致挫折,不过战后凭经济实力仍稳坐了亚洲第一先进国家至今。然而,随着中国国力在过去3年来的急速增强,日本社会也已感到将被中国迎头赶上的压力。

  问题是面对中日国力彼此消长的变化,两国国民是否已做好如何应对的心理准备?显然,未来日本社会的课题是:当日本沦为亚洲第二时,如何重新定位与中国的关系,是仿效大英帝国在战后甘愿屈居老二、跟随美国,还是重蹈当年德国不服输硬碰的覆辙?
  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也应以新思维看待积极告别历史问题的新日本,在肯定鸠山所提倡的建立东亚共同体亚洲共同货币之正面意义的同时,也应对民主党灵魂人物小泽一郎多年来积极主张的、让日本成为普通国家悲愿,在合理的范围内予以理解与包容。
  处在历史转型期,中日两国都需要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