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们都会看到有关部门的治沙成绩报告,每年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现实究竟如何?从中国青年报有关甘肃民勤的有关报道当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来。
民勤的绿洲北部,曾经有一个湖。这个湖往远里说,在二千年前前大汉时代,“水势浩淼,波光粼粼”,面积足足有4000多平方公里,大汉在此可是有大军驻扎的;到了近代,虽然已经大大的缩小了,但依然还有400平方公里的水面。然而到上世纪70年代,青土湖从地图上完全消失了。其后果就是沙进人退,而中国第三大和第四大沙漠“胜利会师”或许就在眼前,到那里,将新诞生一个中国“第二大”的沙漠。
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既有天灾的因素,也有人祸的原因。或许,某种程度上说,人祸的因素还要大一些。国家每年用于防风治沙的资金也不少,曾经从课本上看到的“三北防护林”也属于世界级的伟大工程,可是,其效果似乎不彰,至少从甘肃民勤这个地方来看是这么回事(或许“三北防护林”与它没有关系也未可知)。另外,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也与上游的修水库截流有关,也与当场过度耕种、放牧有关。当然,这不参差当地老百姓,他们也是为了生存(指望改善不太可能的,要改善生活的话,只有出外打工了)。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应该反思我们的有关政策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