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知错能改就是好政府”吗?


能说“知错能改就是好政府”吗?

丁启阵

 

古人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今人有“知错能改就(还)是好同志”的话,意思一样。

显然,这种说法都是有感而发,或者为特定目的而发的。独立起来看,并非完善的理论。比方说,如果不计成本、不讲究效率,屡错屡改也许善莫大焉,也许还是好同志,但若是计算成本、讲究效率,结论就大不一样;屡改屡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善莫大焉、还是好同志了吧?无关痛痒的小错误,改正了,不妨说善莫大焉、还是好同志,而错得很离谱、危害深远、祸国殃民,还善莫大焉、是好同志吗?另外,这说法也不能反过来讲:没有犯错误因而也谈不上改正的,就不善莫大焉,就不是好同志。

其实,所谓“善莫大焉”所谓“就是好同志”,不过是一句无奈的事后补救的话,有用没用还不见得。

今天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

 

因过分强调尊重学生,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不敢管教学生的现象。对此,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此外还要求保障和优化班主任待遇。

 

看到新闻,我脑子里涌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教育部制定管理政策也未免太草率了。因此冒出了这样一句评语:“看来,教育部的管理灵感来自碰碰车,忽左忽右,东碰西撞。”

看到这类新闻的时候,再考虑到我国目前教育界弊端百出的现状,我们能不能对教育部官员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或者“知错能改就(还)是好同志”呢?有多少人能够有说这样的话的心情和胸怀呢?我既没有做过民意调查,也没有研究过教育部的功过,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办法给出答案。

但是,我知道,古代“善莫大焉”的劝勉是终于落了空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晋灵公(公元前620—707年在位),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因为熊掌炖得不够烂,他便当场处死厨师。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准备埋葬时,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判断出是冲自己处死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说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千古名句。

结果如何呢?结果是,晋灵公并非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残暴依旧。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心生厌恶,竟派杀手去暗杀赵盾。不料杀手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干这差事。晋灵公见此计不成,又生一计,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结果又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再一次落空。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晋灵公留在历史书上的,就只有荒淫无道之类的恶谥,并没有变成一位好同志。

 

                                                   200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