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她必然是一个具备完全消费能力的社会。为满足消费要求和维系社会存在的必要,这个社会必然是生产的社会,并且生产大于消费,有财富赢余的社会才能繁荣稳定。
当今社会,人们侧重于关注社会生产力。因此,研究一个社会的状态,对生产状况的迫切关注实属必要。
在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在这里世代生活的农民主要从事山区农耕。当然,这也是他们生产收入的主要来源。维系一个农民生存的是,个人承包的耕地上的生产产出。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多山地,耕地缺乏,人均耕地为0.9亩。且土壤酸硷化、石漠化严重,土地产出量不高。一般自然条件下,本区全年可耕种水稻和冬小麦两季作物,冬小麦的亩产为150公斤左右,水稻为约400公斤。本区一个农民一年的农业收入为135公斤冬小麦和360公斤水稻,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冬小麦1.5元/公斤,水稻2元/公斤,农民如果全部售出他的产品,他可以创造922.5元的收入。这922.5元,我们可以看做是农民的劳动产出,为了这个产出,他必须付出种子、化肥、农药还有不少于十个工作日。折算下来,农药、种子和化肥约和300元,10个工作日按市场劳酬约为500元。这样看,他要为922.5元的收入要投入800元的成本。即使是这样低的收入,也有亿万农民安心于这样的生产状况。农业也并非无风险的产业,像今年春季,云贵高原的极端气候造成水稻耕种延误,导致水稻较丰年减产。但农民们付出了和丰年一样的劳动的资本(种子、化肥、农药)投入,这时,收成少于或等于成本都令农民感觉到沮丧。
现在不难看出,使农民沮丧的是产出不能和投入对等起来;使农民高兴或者说满意的生产结果是,产出大于投入,那怕是略略的赢余。把农民为农业生产活动所作出的投入(包括资金和劳动量)设为t,而把生产结果(如收成、产品)设为C,最终令农民满意的结果称为“生产满意基数”设为M。最终:
产出/投入=生产满意基数(C/t=M)
这个方程式不是数学方程式,从生产要求来讲,M的结果要大于1。否则这个等式不成立,因为生产者不会心甘情愿从事亏本的生产活动。
在资本社会,掌握作生产资料的人被称为资本家,没有生产资料而靠出售劳动力换取生存条件的人被称为无产者。资本家一直谋求和摄取利润的最大化,可以说,多大的“生产满意基数”他们都没有具体追求。而无产者,再投入劳动力而获得工资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从事生产活动。
因为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不同,工人们对生产活动的投入,即劳动价值很难估算,要判定他们的“生产满意基数”,不得不做一个小小改变。工人们劳动的最终结果是养活自己和家人,当工作机会很稀缺时,每一个靠出售劳动力的无产者已经仅仅满足于养活自己。所以,工人的“生产满意基数”M,就由工资C和个人基本生活费t通过:
工资/个人基本生活费=生产满意基树(C/t=M)
在我国江浙地区,农民工工人的个人基本生活费为400元/月,最低工资是750元/月;珠三角地区支付给农民工工人的最低工资是1000元/月,这里的工人人均最低个人基本生活费为500元/月。中国是世界上廉价劳动力最大国,上述两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两地劳资情况如此恶劣,但仍有数亿之众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前往谋生。可见,我国农民工对“生产满意基数”的追求并不是很高,略高农民,为2左右。当然,这也是农民工和农民容易转换角色的根本。
不少经济学家用社会上的资本运转、消费结构、生产规模和劳动报酬来衡量社会的近步还是倒退。我个人认为,如果生产者对“生产满意基数”的追求越高,那么,消费水平才能提高、生产力才越发达、社会才是越进步。所以,一个安定、繁荣、富强的国家,她的国民对“生产满意基数”的追求是向上的、高水平的。
关于“生产满意基数”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