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他的女人们


  
  鲁迅喜欢过的北大校花

  70余年前的北大校花,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还是美的。马珏,身材亭匀,长相清丽,虽是浙江人,却有着北方女孩的大方端庄。

  马珏与鲁迅的交集,始于马珏15岁那年写的一篇文章,在那篇《初见鲁迅先生》的文字中,马珏写道:"看了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不像别人,说句话,还要想半天,看说的好不好,对得起人对不起人。"

  这是15岁女孩想象中的鲁迅,将鲁迅犀利的文风敢于说话,想成了孩子。

  如果马珏不是马裕藻的女儿,马裕藻不是鲁迅的同事,也许鲁迅和马珏将没有交集。但,这也仅仅是也许。

  那时鲁迅与马裕藻同在北大任教,平日谈得来,长聚在一起聊天。这回,马裕藻就将女儿介给鲁迅。

  马珏没想到鲁迅是这样的,穿灰青长衫,手里拿着烟卷,毡帽破成一丝一丝。

  马珏见他倒也不怕。跟他说自己写的习作。鲁迅看了还是很喜欢,对眼前这个美丽的女孩也极好感。

  那天,鲁迅在马裕藻家停留的时间比平日长,马珏送他走时,鲁迅向她荐书。后来,鲁迅每回有新书,都会留一本给马珏。此外,他还把马珏写的那篇对他的印象记,收在了新书中,一并送给了马珏。

  马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到政治系。

  鲁迅对她一直有关注。在鲁迅的日记里,多处留有关于马珏的痕迹,鲁迅赠书的人不多,马珏始终是其中之一。

  马珏在北大收过很多男生的情书,有的竟写一本书向她求爱,鲁迅的心内应该是喜爱的,但还未发展到男女之爱。想鲁迅与许广平发生师生恋时,都犹豫再三,如果不是许广平坚持,恐也不能如愿。

  那时,许广平已经出现在鲁迅的视线中,他与马珏毕竟还隔着很多的岁月,况且马珏的父亲又是自己亲近的朋友,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关系就乱了。

  鲁迅平日写文章从不犹疑,可在情事上,却不能完全放下。先是对原配朱安,明明不爱,却也不能不给她婚姻的那个壳。对许广平也是,瞒了很多时日,直到许广平怀孕,才将这些告知母亲。有过这些,对马珏,他心内的爱意恐也只能止于默默的关怀,与心内的欣赏。

  在鲁迅与许广平一起的日子,他对马珏依然关心着,得知她生病,都会不安。他们通过一段日子的书信,他赠书给她。

  马珏十分尊敬鲁迅,与许广平不同。如果她对他产生热烈的感情,如许广平那样爱慕他,会不会又出来一段情史呢?

  马珏后来嫁给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杨对她极为呵护,每周都从天津返北平一次。马珏出嫁时没有告诉鲁迅。

  鲁迅在又一次赠书时,提到马珏。朋友告诉他马珏已出嫁。鲁迅得知,心内微微惆怅,他说:那就不赠书了吧。

  鲁迅请朋友处理了那本准备送给马珏的书,自此以后,鲁迅和马珏就再没联络过。

  鲁迅的婚后生活

  看看鲁迅与许广平的婚后生活吧。

  许广平和鲁迅在一起,忍受了相当长时间的地下情侣的身份。直到许广平怀孕,他们才正式结婚。

  婚后的生活非常琐碎,甚至感觉不到鲁迅对许广平的爱了。

  婚前,鲁迅还带着许广平去杭州度假。在婚后,这样的日子几乎没有。鲁迅连公园也不愿去。鲁迅说:公园嘛,就是进了大门,左边一条道,右边一条道,有一些树。

  那时,萧红是鲁迅家的常客,从法租界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这么远,萧红还是常去,有时,坐到半夜十二点,车都没了。可鲁迅还是很愿与萧红聊天,甚至去楼上披了袄子下来接着聊。

  不知为何,鲁迅不把这些时间分出一些给许广平。

  马珏在北大很引人注目,一是女生少,二是她长得美。那时每逢上课,一些男生就尽量贴近马珏就坐,以期有交谈的机会。一些没有前去凑热闹的男生也不是心内不喜,只是自惭形秽。在多年后,他们提到马珏,依然心内向往。

  马珏与鲁迅通过书信,他在日记中也有记载,很短的一行字:夜,得马珏小姐信。想想看,鲁迅是对马珏怀着怎样的心情才会如此记录

  为了萧红,鲁迅和许广平说话也很严厉,为了一条绸子是否好看,就嫌她把萧红打扮丑了,让许广平很尴尬。

  萧红不怎么会做菜,可是在鲁迅家勉强做的韭菜合子,鲁迅会扬着筷子,要再吃几个。

  鲁迅太善待萧红了。而曾几何时,许广平未嫁他,只与他书信时,他又何尝不善待许广平。难道真是过日子了,就不用客套了。还是左手右手没感觉了。

  总之,许广平与鲁迅结婚后,总是在忙碌。来了客人,都是许广平下厨房,菜食丰富,鱼肉齐全,少则四五碗,多则七八碗。鲁迅喜欢北方口味,许广平就提议请个北方厨子,十五元的工钱鲁迅觉得贵,请不得。此后依然许广平下厨。鲁迅生病,在楼上单吃,许广平每回送菜上楼时,都是在楼下仔细挑选的,要拣嫩的菜,只要叶,不要茎,鱼肉拣烧得软的,没刺的。鲁迅不陪的客人全由许广平代陪。

  许广平带孩子,帮鲁迅抄写稿子,打毛线衣。在鲁迅深夜写作时,她则在一边躺下睡了,之所以早睡是第二天要早起忙家务。

  萧红说:"许先生(许广平)对自己忽略了,每天上下楼跑着,所穿的衣裳都是旧的,次数洗得太多,纽扣都洗脱了,也磨破了,都是几年前的旧衣裳......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

  萧红与许广平在花园里照相,许广平衣上的纽扣掉了,让萧红站在她面前遮挡,省下的钱都印了书和画。

  许广平忽略着自己,鲁迅也忽略着许广平。在鲁迅心情无法平复时,他只会在半夜躺在冰凉的阳台地板上,从未想过让许广平分担。

  鲁迅与许广平共度十年,创作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鲁迅过世后,许广平除了抚养孩子,还解决了鲁迅的原配朱安与鲁迅母亲的部分经济问题。

  做鲁迅的女人,真不是一般的辛苦!

  被鲁迅遗弃的女人

  她叫朱安,如果不和鲁迅扯上关系,大概没有人会提及她。也许,她这一生过得是另一种生活,幸福、平淡,和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了此一生。但命运却让她选择了鲁迅,这个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作家。因此,她的一生跟着不平凡起来。

  一年多来,我一直在搜集鲁迅的各种传记轶闻,每每看到关于朱安的文字描述,心内便会隐隐作疼。眼前浮出的画面,类似于小说《家春秋》:深宅大院里,一个穿着黑色夹袄的妇人,日日枯坐天井边,望眼欲穿地等待她的大先生归来,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那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母亲招回,说给他娶了媳妇,命他回来完婚。对于这桩婚事,鲁迅不大情愿,却也没有完全拒绝。一来,这是母亲给他的礼物;二来,他对这个未见面的女人多少有点期望。也就是说在他的心里有个最低的期望值,如果她能够达到,也许他会顺理成章地接受。

  然而,新婚洞房夜,当他接开女方的盖头之后,马上放弃了心内的最后一丝期望。面对眼前这个深目长脸宽额的女人,他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便转身离开了新房。一连四夜,他都睡在另一个房间里,只留她一个人在新房,诚惶诚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

  她是没有错的,只是长得不漂亮,又小脚,没文化,于是,尽管她贤良孝顺,也是没有资格做他的女人的。第五天,他就离去,借口学业繁忙,而将她丢在家里。

  那时,她有过打算,只要好好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因为心内这样想,便有了长久等待的动力。他不在家的日子,她照顾着婆婆的饮食起居,天天做针线,料家事。日复一日的操劳与等待。

  这些年,鲁迅也没有少了痛苦。他不爱朱安,却也不能休了她。在当年,如果休了朱安,旧礼教会让朱安走向绝境。于是这种痛苦自朱安走进他的生活起,便落地生根了。一辈子,他没有同朱安说过几句话,更没有特别的亲近,却无法减轻他心灵上的痛苦。直到他遇上许广平。

  朱安也不是没有反抗过。当老太太责备她不生孩子时,她委屈地说,"大先生不和我在一起,怎么生?"鲁迅与学生在一起聊天,并不希望她出现。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她只得以师母的身份出现并端茶倒水。他要让别人知道,她是有名分的。当时许广平也是在场的女生之一,朱安的出现,只会更加激起鲁迅的嫌恶。他觉得她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感到丢脸。

  他与许广平走到一起似乎是必然。尽管许广平比他小十八岁,是他的学生,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容易让他们彼此欣赏和心动。

  起初他们的同居是秘密的。一个住在三楼,一个住在二楼,而许广平也以鲁迅的助手相称,直到许广平怀孕,他们的关系才得到公开。

  那年,朱安等鲁迅已经等到50岁。等来的却是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的结婚照。朱安彻底绝望了,她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

  此时的朱安,虽有万般的心痛和委屈,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不管怎样,大先生和许广平有了儿子,朱安认为那是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她是真爱那个孩子。许广平对朱安的态度除了与鲁迅一样的嫌恶之外,还多了与她共拥一夫的不相容,也许她根本觉得朱安就不配为鲁迅的妻子。

  朱安的一生,都和鲁老太太共度,直到老太太死。如果说,鲁迅没有遇上许广平,也许他会比朱安更痛苦,但他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只留下朱安在原地,成了最终的不幸者。

  有人说,朱安嫁给鲁迅是幸运的。如果不是嫁给了鲁迅,谁会知道她?她又如何会出现在关于鲁迅的史记里?但用一生的幸福来换取这个名分,对朱安来说代价未免太大了。一个没有正常婚姻生活的女人,劳持一辈子,痛苦一辈子,等待一辈子,其间的辛酸,也许只有朱安本人才能体会吧?她用失败的一生,成就了一个不凡的作家。早期她给他心灵上的痛苦,变做了他笔下最宝贵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