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只是个符号 物业才是真正的财产
文/陈继敏
持续贬值是各国货币发展的必然
货币是整个经济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度量衡,但任何一种货币发展的历史都是持续贬值的历史。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率(即货币贬值速度)是经济发展必须的,是所有国家永恒的经济政策。就拿最坚挺的世界性货币美元和英镑来说::开始时,英镑是用纯金铸造,1821年开始,英国实行金本位制,1英镑货币的价值相当于一镑重的白银(373.236克),可兑换7.3克纯金,到1946年12月18日仍规定英镑含金量为3.58134克。但现在1英镑只能购买黄金约0.0573589克。贬值了127倍。在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按照当年颁布的铸币法案,一美元折合1.6038克纯金,到1971年12月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美元含金量贬为0.818513克,现在1美元仅能购买黄金0.0386866克,贬值了41倍。人民币发行以来的贬值也非常明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人民币对黄金的收购价是2元1克,现在1元人民币只能购买黄金0.0056439克,按黄金比价贬值了88倍(因过去黄金只能由银行收购,国内黄金价值有些被低估,即便排除这些因素,人民币起码贬值30倍以上,这是银行正式渠道公布数据所不能承认的,但大家可通过对比感觉到),80年代初人民币五分钱、一毛钱即可吃一顿不错的早餐,一个家庭每月生活开支有50元已经过上很富足的生活(当时米价0.14元/斤、肉价0.95元/斤、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喝喜酒5元红包已很体面,压岁钱0.1-0.2元、工人工资一般是每月三、四十元),那个年代“万元户”(家庭财产过万)是富裕的标志,足以轰动七里八乡,90年代初的“万元户”只是城市收入的平均水平,现在万元户肯定进入超级“贫困线”了。现在广州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家庭已是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照顾对象。
以上是货币稳定的国家和稳定时期的比较,如在货币不稳定的国家和不稳定时期,货币的贬值就更离谱了,用一个较极端的比喻:“很多国家原来可以买一头牛的钱保留到最后还买不到一根牛毛”,很多国家货币贬值到最后发行的面值大的惊人;如前南期拉夫通货膨胀时期,其最大面值曾发行过5000亿第纳尔的货币,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值的货币,其真实价值仅为3美元左右;民国时期中国也出现过面值60亿元的金元券(1948年),这60亿面值的金元券在当时的市场上只能买到一个鸡蛋(而这种金元券最初发行时1元即可买100多个鸡蛋)。据北京大学保存的资料,民国1948年和1938年相比货币贬值了280万倍,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崩溃就更不用提了。也可引用一个现在正在发生的例子,据英国媒体报道,非洲国家津巴布韦近来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已达令人吃惊的100500%,当地货币的纸面价值已经低于纸的价值,一公斤钞票已买不到一公斤面包。
这就是货币的特性。现在新一轮的货币价值跌落、世界性的货币贬值大战已初现轮廓,人民币能独善其身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处在负利率时代
我们正处在负利率时代,想不出比长期存钱在银行更傻的做法了。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值。钱存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就成了负利率。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从较长时段分析世界各国货币不难看出,货币完全没有保值增值的功能,纸币每天都在缩水,长期的存钱极有可能把钱存成一堆废纸,现金存银行的利息回报总是赶不上物价的增幅,所以我们存钱是不赚反赔,这样的货币制度是对储蓄者实际上是一种残酷的惩罚,说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却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引用今年年初金融界的一份分析报告的提法,“目前,尽管央行把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提到了4.14%,但相对于居民消费指数6.9%,存款利率还是负的,也就是说从利率角度来说还是相当宽松的。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还有一定空间,还可以继续提高,至少可以让老百姓存款利率不至于是负的,我们要达到适当的零利率或者正利率,所以我们这方面的空间还是很大的,那至少还有0.7、0.8个百分点的空间,也就是说从利率政策上来说它可以再提高两、三次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该报告还根本没考虑人民币的隐性贬值问题。即便其名义利率再提高一倍,存银行的钱所得利息还是赶不上钱贬值的速度。
负利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对负利率无动于衷,坐等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缩水,所以,我们应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让自己的财富能不断地保值增值。
只有物业才具有强大的保值增值功能
物业(物业(property)指正在使用中和已经可以投入使用的各类建筑物及其附属设备、配套设施、相关场地等组成的单宗房地产以及依托于其上的权益)价格虽然短期看也有起起落落,但放在长期看,其价格毫无疑问是稳定上扬的。我们仅从最具投资操作性的住宅物业和商业物业分析,受到股市、世界金融危机、前阶段政府政策打压的影响,目前楼价还呈下行势态,我的一些观点这时候提出会有人觉得不合时宜,但我相信楼价会较快的触底反弹,房地产本身三大重要特性:土地稀缺性、地段不可复制性,产品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房地产从中长期看具有很强的保值增值作用。我有一个朋友的父亲1984年在广州文德南路以2500元的价格购得一处临街住宅,2007年以260万的价格转卖了,增值了1000多倍。这是特例,但翻倍增值或几倍增值的物业投资却很常见。我有一个同学2002年在广州荔港南湾小区二成首付买了7套房,2007年上半年卖了三套就提前还清了全部按揭贷款,还收到了几年的租金,净赚了4套房。物业具有相对永恒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不会随着金融危机,市场价格的涨跌变化而变化。究竟是买房子保值还是把钱存在银行保值,这个问题不必动脑只用脚趾头就能想清楚。
特别是200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施后,根据其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使住宅物业的土地使用期具有了永久使用的特性,更保证和彰显了其价值。该规定对非住宅物业土地使用权规定的修改,也有很好的前导作用。商业物业的保值增值效果也非常好,“一铺旺三代”的说法在民间由来已久。房地产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房价肯定会平稳上升。
而中国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速度的加快更推进了物业的增值速度, 根据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可看出;从1999年开始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1999年至2007年)。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增长显著。从26.08%增至34.53%,8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8个多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一个多百分点。但现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48%,低收入国家为32%,中等收入国家为67%,高收入国家为79%,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工业化率(工业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在整体上是偏低或滞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任重道远。现世界工业七国已经达到84%,城市化率的提高让更多的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未来的三十年内,中国每年将会增加15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相当于每年再造一个北京市)。这更增加了对城市物业的需求,其增值空间会越来越大。
尽管房地产市场现在还处于总体调整阶段,但根据我对市场的跟踪及综合各种因素考量,价格应该会比较快地反弹,希望有意投资物业的人有充分的认识,最近一年内正是出手置业的较好时机。
(作者系管理学博士,兼职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房地产策划师,城启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