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枯竭,只因有总局


台湾旺报专栏

      中国广电总局近来有些心神不宁。尤其今年上映的神话电视剧,让广电总局颇为恼怒,下令一些剧组进行题材整改。例言之,《牛郎织女》中玉皇大帝搞三角恋,《白蛇传》里法海和尚爱上白娘子,诸如此类的乱点鸳鸯和荒诞改编,民众早有怨言。按理说,这本是功德无量之事,但细究之,广电总局治标而不治本,恐非良策。
      中国的电视屏幕,恐怕是全球最为无聊无趣的。电视剧每年产量一万五千多集,一多半都是卖不出去的劣质品。稍微有点影响的剧作,不是红色剧就是家庭肥皂剧,情节大同小异,台词简单无味,几乎没有能看的,这就是电视剧产业的现状。网路上,美剧和韩剧则大为流行,有民众彻夜不眠地下载美剧观看,对国产剧作嗤之以鼻。    
     神话剧的粗制滥造与荒诞不经,更让人大开眼界。古装神话剧成本低廉,运作时间短,相比而言收益稍丰,故而大行其道。此外,由于神话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较远,故而较易获得广电总局的题材审批。既然拍得“滥”,自然也容易拍得“烂”。如今神话剧也被限令整改,中国的电视剧导演,几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投拍。   
     当代题材,如果照现实拍,那显然是给和谐社会抹黑,而且条条框框太多,吃力不讨好,能上映的剧作与社会现实距离较远。中共建政初期的反右、饥荒、文革等题材,都属于重大历史问题,也不能碰。民国时期的题材,只能说共产党的好话,很难把握尺度,好话说多了,是对历史不负责,好话说少了,是对广电总局不负责。
     广电总局对国民党的态度,几经变化。早期反映国民党抗日的剧作,根本不可能通过审批。连战登陆后,情况有所好转,可以稍微反映国民党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但也不能推翻中共早有的“历史定论”。比如,就抗日而言,敌后抗战的篇幅要多于正面战场。这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要求,对历史稍有认知的导演都不能接受。   
     反映民族、宗教、边疆的剧作基本没有。举个例子,新版《神雕侠侣》第十三集,郭靖黄蓉召开武林英雄大会,盟誓之时,郭靖说要赶走蒙古人,武林群豪齐喊“驱除他们,保卫国家!”原着我不大记得,不晓得“他们”是“哪们”,但是,此处按上下文意思明显应为“驱除鞑虏”或者“驱除异族”。后来,金轮法王被打败,郭靖称“他们被打败了”,而不是原文的“蒙古鞑子”。朱子柳与霍都王子比武之时,在其扇子上写了“尔乃蛮夷”四字。在本集中,“蛮夷”两个字却根本没有写到扇子上,不过只是在空中比划了一下。    
     历史剧也是如此,不能涉及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凡是能上映的,必定是经过了广电总局的“建议”。热播的《施琅大将军》,把叛国逆贼施琅刻画成对台统战英雄。这样的手法如出一辙,以今日之标准,定昔时之是非。如是,则《秦桧大丞相》、《兆铭总理》都可以拍出来了。   
     在中国,问题越多的领域,越是被严格控制。剧作家们如今已经没有充分发挥的创作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变形金刚》或者《哈利波特》的原因——有广电总局在,到处都是禁忌。创作自由是导演和剧作家拍出优秀剧作的前提,如果不正视这个原因,中国永远没有伟大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