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求学时,经济学的老师很费劲地给同学们区别什么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许多我们根本闹不清楚的宏大的经济指标概念,印象深刻地倒是其强调了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统计指标,比如他说西方通行的“国民收入”指标咱们就没有采用。
时下中国远异于当年,已融入世界经济洪流并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了,自然许多统计指标也“入市随俗”了。而今,不仅各级玩政治的官员,大街小巷市井小民也是满口GDP了。一个GDP指标,全家有、全省有、全市有、区里有、镇里有(我暂时不知道街道和一家一户是否开始统计和使用这指标)。一夜之间,GDP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和消费行为,GDP左右着官员的升迁提拔,故有“GDP崇拜”之谓流行开来。
采用洋文符号缩写可以增加神秘感但失去了汉文字望文生义的优势,“国内生产总值”自然好理解多了。教科书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一句话就很明白地界定了指标的使用范围了,“国家或地区”。是否生产小GDP指标的官员们依据的是“地区”之说?可能是吧,但显然这里的“地区”是指与“国家”并列的某些非国家性质但经济体类似于国家的特定地区,如港澳台等。即使打折使用一下,起码也应该是具有相当规模、社会生产活动能基本形成完整体系的大地区吧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大的经济圈。总之,无论如何我理解不了按照行政级别推出的迷你型GDP指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细分之后,统计口径、界限的划分、基础数据的收集等都做不到,那统计恐怕就是估计了,所以前几天国家统计局专门向公众解释为何国家的大GDP与各地公布的小GDP缺乏数量逻辑关系。
不就是一个统计指标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家追逐的是附着在GDP上面的政绩价值。“GDP崇拜”已经一语中的了。
但问题也就因此而滋生了,如同一位人物(即使是伟人)被朝圣般崇拜会引来一场悲剧一样,一个原本毫无价值的纯粹的经济统计指标被崇拜后,对社会发展的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所以我说“GDP崇拜”是大规避杀伤性武器。
当我们对一个东西顶礼膜拜了,那么为了这个劳什子我们可以不计代价、不择手段。所以马克思用了“商品拜物教”这个概念深刻揭示他的研究成果。这些年来,通过努力(即不计代价不择手段),我们追求到了一堆漂亮的GDP指标,指标背后留下的则是一大堆无用的和被毁损的物件,有些则除了GDP指标留下了别的就什么也没有留下。
在我看来,我们目前统计出来的GDP指标,起码可以通俗地划分为正价值GDP、负价值GDP、无价值GDP。归入正价值GDP的不用解释,负价值GDP也很好理解,比如高污染的、损害健康的、舍本逐末的、损彼肥此的、透支子孙未来满足老子们今天欲望的......,这类创造了GDP的经济活动非常之多。无价值GDP则是尽管充实了数据,但尚不构成危害、只是不能证明咱们的劳动价值和政绩,当然也就未能因此提高经济水平、改善和提高咱们的生活质量,一句话,徒增数据而已。比如,祖祖辈辈免费(即不计算价值)使用的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广袤肥沃的土地、水力风力等天然资源,而今皆堂而皇之地进入了GDP统计并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有好事者居然统计出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今天的GDP是历史上某些盛世之年的若干倍来。
如此看来,且不说不同层级GDP的问题,就是国家级的GDP中也不知有多少“假冒伪劣”啊?
当然,GDP数据的虚增尚不恶劣,负价值GDP才是厉害,负价值GDP才是危害我们生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了实现这些负价值GDP,我们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喜剧?流血流泪、上书喊冤、利益纷争、大规模冲突,时下很多社会现象背后都有GDP崇拜的影子,恰恰这些又多属于负价值GDP范畴。
稍感欣慰的是,高层开始动手削弱GDP的魅力了,但愿能令大家对GDP的崇拜有所收敛,因此自然可以消解一些负价值GDP对我们的危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