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见于《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及其分解(1978-2006年)*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傅 勇 白 龙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 200120)
摘 要:本文在省际面板数据基础上运用DEA分析中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并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变动。结果发现:就TFP变动模式而言,1978-2006年间TFP每年以接近3%的速度增长,TFP增长率波动呈现收敛态势,近年未现明显下滑趋势;就TFP增长的构成而言,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间存在替代关系,1980年代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交替起主导作用,1990年代以来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就地区特征而言,东部和内陆资源丰富省份TFP增长较快,而中部省份的TFP增长较慢。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O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 言
自1978年经济改革启动以来,中国小步渐进的改革策略推动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增长。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日益增多。前苏联(包括金融危机前的东亚)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实现了一段时间的高增长,而在于实现的是什么样的高增长,增长能否持续。许多学者指出,中国的增长方式带有鲜明的“粗放式”特征,TFP的贡献度较低。并且,有证据显示,1990年代中期后我国还出现了增长效率下降的苗头。那么,中国的增长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粗放式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多少?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存在恶化趋势?
本文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下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一个最新估计,对上述问题作出初步回答。作为一种非参数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模型,DEA方法具有诸多优势,而其中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将TFP分解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并将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经济。这使得我们得以深入考察TFP的变动和趋势。此外,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还帮助我们洞察各省和地区TFP增长的相对情况。这些方面对于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讨论都是重要的。
…………
二、研究技术和模型框架
(一)TFP研究技术简述
…………
(二)DEA方法与截面数据下的技术效率
…………
(三)Malmquist指数分析
…………
三、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模式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及其变动
…………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特征
………………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DEA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并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变动。结果发现,1978-2006年间TFP每年以接近3%的速度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以下。这个发现是中性的:此前有学者估算TF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40-50%,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比率是20%。具体而言,本文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
(二)提升效率的重心应向技术效率倾斜
…………
(三)国家政策应注意区域平衡
…………
(四)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保持信心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傅勇,男,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白龙,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 作者感谢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诗一副教授和范子英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石慧博士提供的技术帮助,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多位同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王鹏博士、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侯世宇博士的有益评论。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