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现代渔业建设调研材料


 

一、本地区“十五”渔业发展的特点:
  “十五”期间,我区主抓效益水产,水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由“十五”初14.45万亩增加到24万亩,渔业总产量由 39189 吨上升到2004年的47072 吨,渔业总产值由2.8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375 亿元,渔业已成为我区为富民工程。我区连年获市水产局渔业目标考核一等奖。
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以渔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六大水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面积由“十五”初5万亩迅猛升到19万亩,其中朱桥乡稻田生态养殖由“十五”初4700亩上升到1.8万亩,占全乡耕地的60%,同时取得亩均2000元的好收益,例该乡农户吴世友改造5亩稻田,投放蟹苗2000只、虾苗20斤、镢鱼20尾,今年河蟹均规格达190克,销售收入26000元,亩均产值5200元,亩利润4137元。水阳镇幼蟹培育由“十五”初8000亩上升到2万亩,年产幼蟹愈2亿只,产值超亿元。例该镇吴村袁长荣培育幼蟹8亩,生产幼蟹21万只,销售幼蟹16万只,产值12.1万元,盈利8万元。水阳镇已成为华东地区名副其实的蟹苗第一镇。
二是实行“品牌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水产品牌内涵,注重水产品质量建设,强化水产品牌营销。帮助朱桥乡及水阳镇先后申报了3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做大做强了南漪湖牌水产品和水阳江牌水产苗种。通过新闻媒介、农展会和在苏浙沪水产大市场创设直销专柜等形式,宣传我区水产品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
    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完美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水产龙头企业及中介组织建设。扶持、壮大水阳河蟹苗种销售公司、宣城长明特色水产有限公司等水产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增强了公司和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发展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和水产专业协会,帮助农民提高市场参与意识。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把我区建设成长三角城市群的特色水产品供应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四是实行“法制化”管理。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实行养殖证制度。加大渔业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渔业水域、水产资源的行为,及时调处水污染案件。维护渔业生产经营秩序,重点渔业镇乡在河蟹收获季节实行24小时的联防制度。加强水产苗种、饲料及渔药的监管,加大对违禁渔药的查处力度。
二、制约本地现代化渔业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
二是水产加工企业匮乏,水产链条短,渔业附加值不高。
三、安徽渔业的定位:
一是将渔业作为富民工程。渔业在农业中的比较优势明显,要将渔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持续扶持下去。
二是将渔业作为大产业来抓。安徽的水域生态环境优良,又是农业大省,要将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跃,渔业大有可为。可以将安徽渔业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菜篮子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四、渔业东向发展战略可采取的措施:
一是主动承接长三角工业的梯度转移,通过招商等方式吸引资金开发中部水产业,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二是以沿海发达城市水产消费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名贵水产品生态养殖,例如大力发展虾蟹鳜、虾蟹鳖生态养殖等。
三是保护水域资源,提高水产自主创新能力,生产优质水产品,逐渐由无公害水产品向绿色乃至向有机水产品方向发展。
四是提高水产品的市场形象。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广泛宣传、大力营销`水产品牌,提高水产品牌在长三角水产大市场的知名度。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产业的主要抓手:
一是以效益水产为中心,推广名特优水产养殖。大力实施养殖证制度,严格按照养殖水域功能划区要求进行生产。
二是总结、完美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标准,并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三是保护渔业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提高渔业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率。
四是及时调处水污染案件,保护水域资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产业打下基础。
六、对政府出台建设现代渔业政策的建议:
一是加大渔业扶持力度。我省渔业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手段不强,缺乏带动力强的水产龙头企业,水产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因此需要政府给予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二是主动出击,将渔业规划积极融入到长三角城市群的菜篮子规划,主动迎接长三角资金向中部的转移。
三是加大科研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建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成果。
四是加强水产品牌建设,开展水产食品的认证工作,通过新闻、网络、农展、创设直销专柜及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水产品牌,充分发挥水产经纪人及水产中介组织的作用,将现有水产品牌做大做强。
五是水产养殖基地。充分发挥水产龙头企业的作用,整合水域资源,形成养殖水域的合理流动。现阶段可采取订单生产或贴牌生产的方式做大养殖水产品牌规模,前提是养殖户按统一标准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