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回顾
(一)“十五”成绩:
“十五”末,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达24万亩,比“十五”初的14.45万亩增长66.1%,河蟹养殖面积19万亩,比“十五”初的8.8万亩增长115.9%,稻田养殖面积9万亩,比“十五”初的2.45万亩增长267%,新增围网养殖1万亩;实现渔业总产量48279吨(其中河蟹6726吨、青虾1933吨、美蛙2278吨), 比“十五”初的39189吨增长23.2%,实现渔业总产值55783.9万元,比“十五”初的36200万元增长54.1%;已形成六大块状水产生产基地:以水阳镇为主的万亩幼蟹培育基地、以养贤乡为主的万亩青虾养殖基基地、以朱桥乡为主的万亩稻田虾蟹生态养殖基地、以南漪湖周边乡镇为主万亩围网养殖基地、以洪林镇为主的千亩美蛙养殖基地,以城郊为主的千亩池塘精养基地。水阳、朱桥、养贤等镇乡渔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发展名特水产已成为渔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圩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存在“竭泽而渔”现象。养殖水域水质富营养化状况未能有效扭转,制约了水产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渔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我区水产品加工项目处于空白,水产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影响了渔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渔业基础设施、渔技推广体系薄弱;水产龙头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牵动性不强;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水产专业市场。
(三)“十一五”水产发展前景分析
一是中央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里实施渔业富民行动,开拓了水产发展新思路。
二是区位和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明显。
三是规模优势。我区已形成以金宝圩为主的2.3万亩蟹幼蟹的培育区;以朱桥、养贤为主的6. 7万亩稻田生态虾蟹养殖区;以洪林、沈村为主千亩美蛙养殖区;以南漪湖周边镇乡为主的2万亩低坝高拦和1万亩围网虾蟹鳜生态混养区;以城郊为主的千亩休闲垂钓区。
四是水产科技日渐成熟,养殖比较优势明显。“十五”以来,我区科技兴渔取得长足进步,2003年稻田生态养蟹及幼蟹培育取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前者达省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后者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稻田生态养蟹亩均纯收入1000元的占50%、亩均纯收入2000元的占30%。
五是随着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落实,水产业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期;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的升级,河蟹等名优水产品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六是各重点渔业镇乡相继成立了专业协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水产业已初步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二、“十一五”水产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要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一主两翼”和“富民强区”各项措施,狠抓招商引资、积极引导渔业结构调整,实现渔(渔)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发展思路
以国家水产发展方针为指导,以渔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增加渔(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省渔业发展区域规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我区多年来渔业发展的实际,本着资源持续利用、渔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主要是以水产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品牌、流通、质量为抓手,大力推进渔业组织和机制创新,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渔业的外向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好效益水产发展工作,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㈡发展目标
以效益水产为中心,强力推进特色水产养殖的发展,到规划末,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23万亩;实现渔业总产量超6万吨,渔业总产值8亿元。继续优化水产养殖结构,逐步实行河蟹与名优(常规)鱼混养;建立4个市级以上水产龙头企业,其中1个省级水产良种繁殖基地,1个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市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引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建立1个边贸水产品市场,培育河蟹、河蚬、青虾出口基地。
(三)分年度目标任务
2006年,水产养殖面积25万亩,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0万亩。实现渔业产值5.8亿元,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产值占80%。5000亩蟹池实行河蟹与名贵(常规)鱼混养。培育一个市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7年,水产养殖面积26万亩,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1万亩。实现渔业产值6.5亿元,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产值保持在80%以上。扩大河蟹与名优(常规)鱼混养面积,使其达到10000亩,培育一个市级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008年,水产养殖面积27万亩,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实现渔业产值7亿元,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产值继续保持在80%以上。逐步引导农民进行河蟹与名优(常规)鱼混养,在沿南漪湖的狸桥镇建立水产品边贸市场,培育一个市级水产销售龙头企业。
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27.5万亩,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2.5万亩。实现渔业产值7.5亿元,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产值继续保持在80%以上。逐步形成以河蟹养殖为主、 名优鱼养殖为翼的水产养殖格局, 积极培育一个省级水产良种繁育龙头企业。
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28万亩,其中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3万亩。实现渔业产值8亿元,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产值继续保持在80%以上。筑固以河蟹养殖为主、名优鱼养殖为翼的养殖格局, 培育一个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主要内容
㈠实施“渔业富民行动”,抓好“三大建设”,完善“三个机制”。
抓好“三大建设”:一是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引资、引智、帮扶现有的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方式培育1个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水产良种繁育龙头企业, 2个千万元以上的市级水产龙头企业。二是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巩固两类生产基地建设:即以水阳镇、朱桥乡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养殖示范生产基地;以培育幼蟹为主的特色水产品苗种生产基地。三是以水产品市场为纽带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以养殖大户、生产能手、营销专家为主体,吸纳部分水产科技人员参加,组建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自主管理、自负盈亏。发挥渔业合作组织作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机制。实施水产养殖“三中心”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项目,加强水产品生产管理,监控水产品质量。三是完善龙头企业加工(出口)与基地生产配套机制。
㈡重点建设项目
1、扶持水阳蟹苗厂和长民特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四个水产龙头企业。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帮助龙头企业开展质量认证,积极发展有机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生产。
2、在狸桥镇筹建边贸水产品大市场。狸桥镇是南漪湖河蟹的集中产地,根据其地理优势,争取项目,会同狸桥镇筹建边贸水产品大市场。
3、实施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项目。严格按项目书的要求实施该项目,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控,减少病害,提高水产品品质及其价值。
4、建设两个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一个水产品苗种生产示范区。
5、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原则,做大做强水产示范基地。巩固以水阳镇为主的幼蟹培育示范基地;以水阳、朱桥、养贤、狸桥等乡镇为主的稻田虾蟹鳜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以南漪湖周边乡镇为主虾蟹鳜生态混养示范基地;以城郊的为主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以洪林、沈村、五星为主的美蛙养殖示范基地。
四、配套措施
(一) 营造渔业发展环境。
制定水产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渔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解决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积极为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渔)户排忧解难,为推进渔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全区水产生产要执行国家制定的水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水产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规范渔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从生产环节做起,实现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控。二是争取政策与资金,加强水产“三中心”建设。三是树立和强化质量品牌意识,做大品牌规模,实现品牌效益。
(三)加强渔业推广体系建设。
稳定现有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推广培训体系,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提高产业队伍的素质。
(四)全力做好水产的引资引智工作。
资金与技术是水产发展的助推器。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外商的联系与沟通,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的梯度转移。二要做好水产项目的编制,完善水产项目库储备,积极争取水产项目资金的支持。三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升水产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
(五)依法管理,实现渔业经济的持续可发展。
一是实行养殖证制度,严格按照《宣州区渔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宜渔水域控制放养密度,科学、合理使用渔药、饲料。
二是依法切实保护好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环境保护与渔业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依法管理,为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规范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渔业管理制度,加强镇乡水产站建设,在重点渔业镇乡建立群众性护渔组织。强化渔业依法治理力度,切实保护渔业养殖者、经营者的利益,为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