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是我回国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第十年的纪念日。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在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和一群富于创新激情的同事一起工作,并且见证和参与了微软在中国研发十年来的创业与成长,其间的收获实在太多——在这篇博客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与感受:
第一,在做出重要决策时,理性的分析固然重要,但同时要重视情感倾向的力量。关乎个人的大的决定常常需要智慧和心一起来做。
从1985年到1998年,我先后在丹麦、新加坡、美国学习和工作,在回北京之前,我是在硅谷的惠普实验室做多媒体方面的研究工作。记得一个周末,我和家人去亚洲超市采购食品,付款后,我拿到一张优惠券,可以用来租录像带看,浏览间我注意到货架上有一部中国的电视剧,就租来看看。那部电视剧是《爱你没商量》,剧情和角色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我现在还记得,在看这部剧集时,我被其中人物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白所深深震撼——我突然感到,自己太久地远离所生长的那片故土,对她的变化是如此陌生。自此之后,回国的想法就不断在脑海里闪现,驱使我寻找各种回来工作的可能。半年后,我得知微软将在北京成立一家基础研究机构。两件不相关的事就这么交汇到了一起,为我回国同时可以做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最佳的机会。
在那个时候,回国的念头已经不可遏制,但基于多年来“理性判断”的惯性思维,我还是决定在回来之前看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那时正值北京初春之际,一天中午,我到北京向一个房屋租赁中心了解租房的行情。霎时窗外的天空变得昏黄,接着就是沙尘暴,铺天盖地——沙尘暴和污染正是一些朋友劝我慎行时提到的。后来我认识到,那时刻我的心已经回来了。感性的“东风”压倒了理性的“西风”,所以回国看到的一切都能从正面支持自己的决定,负面的印象都能够被潜意识所忽略。
第二,只要有长远的策略,短暂的变动并不足惧。
微软亚洲工程院的诞生首先得益于中国的大环境。正是中国在政策、人才和市场等多领域的优势让微软公司考虑在美国以外设立职能完备的产品开发机构。不过当我们真正建立团队和开始工作时,我发觉一切比我想象得要难——最初我们只有20多人,而且多数人不具备开发全球产品的经验,但是即便如此工程院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微软全球化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机构,成为微软和中国软件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创建之初的一段时间,我们曾以机构快速成长为第一要务,但是很快我们就意识到发掘和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吸引和培育一批具备面向全球产品开发经验和能力的员工,之后才能考虑研发面向中国市场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于是,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来扎扎实实地做培养人才和团队的工作。
这五年,工程院不断在变动中、调整中来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变动是一个组织的一个常态,但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要保证前进方向的正确,这要求我们能审时度势,对行动有长远的策略规划。现在回头看看,我们很幸运地得到了团队和每一位员工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起迎接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充满机遇的创新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给养。
第三,虽然对积淀许久、准备充足的人和企业来说,所谓“机遇”只是提供了一个触发点,但没有机遇的话,我们可能就一事无成。
比如,正是由于国家恢复高考,我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说我可以为这些年来我所取得的一点成就而自豪的话,最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我没有丢掉——并且努力追求和把握住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机遇。正是回国的决定,让我赶上了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突飞猛进,赶上了微软研发在中国最迅猛发展的十年。无论对个人或企业而言,机遇和挑战都是并存的。当前全球经济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当下可能是我们个人充电、补充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时机,而企业则可以在聚焦主业和强项的同时,冷静地判断经济恢复时,哪些技术、产品和服务可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今年以来,国内外许多企业都开始在数字医疗、互联教育和3G方面投资,这就是一个例子。总之,虽然前方的道路上总不免有许多荆棘和坎坷,但我们永远应当怀抱希望不断追求。
微软中国研发的十年创业与成长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