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以全新思维去应对扑朔迷离的未来


必须以全新思维去应对扑朔迷离的未来

                                   

2008年9月份之前,国内绝大多数人,包括部分政府决策者在内,都认为次贷危机只是美国的一次局部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所以,中央政府从2007年10月份至2008年9月份,都一直把“防过热,防通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调控目标,不断地出台紧缩政策,导致国内股市一泄千里,楼市哀鸿遍野,中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

2008年9、10月份,国内民众才意识到全球金融海啸就在眼前。尽管西方的领导人、财经专家、媒体纷纷把本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定义为“百年不遇”,美国四大投行倒闭了三个,但是由于国内金融机构迄今为止在此次世界金融危机中损失不多,且中央政府在11月份迅速出台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国内媒体也大肆宣传中国经济基本面健康,所以到目前为止,许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此次危机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同时,也将给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乐观情绪普遍蔓延在国内的精英群体中,这对防止我国经济在短期内迅速下滑是有益的,但是却有可能导致我们错误地判断形势,采取错误的应对措施。最困难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到来,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去迎接未来……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到2007年已经高达70%以上,这在全世界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中,是最高的。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墙失火,殃及池鱼”,中国不可能在这次百年不遇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过去几十年,中国连续多年进行高额度的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庞大的产能,这些产能相对于目前的国内需求来说,是严重过剩的。过去十多年,我国大力促进出口,使国内庞大的过剩产能被以欧美需求为主的全球市场所消化。美国吸纳全球过剩产能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是通过美国家庭的巨大负债所支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了美国消费模式的破产。未来若干年,美国需求很有可能将出现大幅度萎缩,不仅如此,无论是欧洲、日本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都无一不被卷入此次经济危机中,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很有可能将长期大幅度萎缩,(亚洲为世界主要出口国,今年以来,日、韩出口额均同比下降近50%左右;香港2月份出口额下降23%,为50年来最大跌幅;我国2月份出口额下降25.7%,连续四个月下跌,2月份贸易顺差环比下降近九成,为多年来罕见)。再加上各国有可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更将导致中国的出口需求长期大幅度减少。这意味着中国现有的增长模式必须作出改变,出口拉动型经济必须尽快转型为内需拉动型经济。

上至政府,下至民间,虽然都已经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但是还未充分认识到经济转型的迫切性,未充分认识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与风险。我们仍在延续过去的思路,把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美国金融危机能在今年见底,世界经济能在今年或明年走出危机……

近日,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救市下,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开始扭亏为盈,美国股市反弹大涨,许多人乐观地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见底。但是有学者认为,已经发生的次贷危机,只反映了美国按揭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这个市场的总规模约13万亿。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潜在危机爆发点,就是由美国的地方债券、企业债、金融债、信用卡债和一系列消费类贷款构成的债务市场,这个市场的总规模约25万亿,是按揭抵押贷款市场额度的两倍左右。这个市场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结构,跟按揭抵押贷款是类似的,规模是更大的。过去一年来,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在不断地快速提高,预计违约率将在今年年中达到峰值。日前,美国政府已经计划投入一万亿美元来剥离国内银行的不良资产,这未必能够阻止危机的爆发。这个危机一旦爆发,它的规模和影响力,很有可能会大于去年由次贷问题所引发的第一波金融海啸。第一波主要冲击的是投资银行和跟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一些机构,如保险机构、对冲基金等,而第二波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点和中心地区将是美国的商业银行,也包括欧洲的大型商业银行,这将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大的伤害。奥巴马上任以来,已经投入约8000亿美元救市,加上其它亏空,2009年到目前为止财政赤字已经达到约1.2亿美元,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至少再投入2-3万亿美元,才有可能控制住第二波金融危机。但是,美国财政过去多年来入不敷出,连年赤字,巨大的财政赤字只能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截止2009年1月份,美国国债总额达到12.3万亿美元(中国持有7396亿元,占6%),平均每个美国国民负债约4万美元,根据美国预算局的估算,未来10年美国还将新增9.3万亿美元的赤字。大量发行国债,必将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降低美元购买力,导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使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长期萧条,并彻底动摇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这场危机是美联储几十年来长期执行错误金融政策累积而成的,是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世界经济体系的痼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总爆发,是颠覆性的经济危机,绝不可能在一、二年内就得到解决,很有可能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深远的、长期的、严重的伤害。

此外,没有一种统一的货币,任何市场体系的扩张都是难以想象的。战后60年的全球市场体系的发展,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美元,为高速运转的全球市场体系提供了最基本的信用基础,是这个体系得以成立的基石。如果货币本身处于动荡之中,那么世界贸易就很可能寸步难行,全球资本流动也将更加无序,金融动荡将频繁发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政府为何明知道美元要贬值,还是要不断地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持强势美元的地位。目前,美国以贬值美元威胁世界各国:要么你们购买我的国债,我不直接贬值美元(但是,增加发行国债,使美元泛滥,导致美元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等同于间接贬值美元);如果你们不买我的国债,我就直接贬值美元,让你们的国家财富直接缩水。总之,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无论是发生美国经济危机,还是发生美元信任危机,中国都是主要的受害者之一。近日,我国倡议成立新的世界储备货币,得到了欧盟、俄罗斯、巴西等国的支持,这进一步表明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但是,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大经济体,最大的军事国,最先进的科技国,其霸主地位虽然已经动摇,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霸主地位不是短期内能够被取代的(前任世界货币——英镑,其地位从一战后开始动摇,直到二战后才被美元逐渐取代)。世界货币的基础不是可以测算的黄金,而是不可测度的实力和信用,谁掌握了世界货币,谁就掌握了资源的定价权,掌握了世界财富分配的话语权。(由于黄金年产量有限,远远低于世界贸易增长的速度,未来的新世界储备货币也很难与黄金完全挂钩)从这个角度分析,今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距离成为新的世界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国在G20会议之前提出设立新的世界储备货币的倡议,实际上是为了抗议美联储直接购买美国国债,与美国博奕而出的一张牌,这个倡议的实际可操作性很小。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我国仍将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世界财富分配链中的低端。

本次世界经济危机传导到中国的途径是:美国次贷危机——欧美金融危机——欧美实体经济危机——中国实体经济困难。对于中国来说,外需严重萎缩的状况将至少中期存在,也可能会长期存在,如果中国实体经济不能克服这个困难,渡过难关,将有可能爆发实体经济危机,那样的话,将会连带国内的金融系统产生危机,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失业增加,收入下降,需求萎缩,国内现存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发展停滞……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必须要提前加以预防。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过度悲观。困难虽然很多,但是只要应对得当,还是可以在适度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找到一种高难度的平衡,使中国经济渡过险滩,平稳发展。相比世界其它国家,应对经济危机,中国经济有三大优势:

一、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中国有约2亿人的进城农民工,经济状况好时,这些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宜的劳动力,他们只要求很少的报酬,很差的居住、饮食条件,也不要求政府和企业提供医疗、养老、教育等各项保障措施;经济形势不好时,他们就卷起铺盖卷回家种田去,甚至连部分失业大学生,也被安排到农村去当村官和创业去了。据政府统计,目前失业农民工至少有3000万人左右,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但是并没有给地方政府制造太多的麻烦。这与西方国家不同,它们即使只新增几十万人的失业人口,政府压力也会大得不得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感谢那些吃苦耐劳、付出得多、回报的少的农民工兄弟们!农业经济虽然在GDP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事关中国稳定大局,解决好大多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增收减支问题,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增长提供消费动力,这是事关中国经济能否尽快走出低谷、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有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21.7万亿人民币的居民储蓄存款。这使得我们有能力在短期内通过加大投资刺激,来维持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钱并不算多,短期救急可以,如果出口和消费形势连续几年不好转,只靠这些积蓄吃老本,是无法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的。2008年12月,我国M1为16.6万亿,M2为47.5万亿,而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万亿元。政府投资对拉动GDP增长的效果是直接的、见效快的,但是多数政府投资没有直接回报,或者回报周期很长,钱花出去了不能很快循环回来。可见,如果不能持续通过出口创造大量顺差,通过引进外资来增加资本,通过消费将产品变成商品,以避免大量投资沉淀、积压,变成无效资产,未来经济稳定发展所需要的持续高投资的源头,将日渐枯竭。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同比增长8.4%、8.0%,但是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低于2007年的12.2%、9.5%;此外,过去几个月,外资连续净流出;出口急剧下滑,贸易顺差大幅度减少……目前政府短期的救急行为,很有可能会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三、我国政府直接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且制订经济政策时所受掣肘少,可以意见统一、行动快速、资源集中地应对危机,这将使我们更快地走出困境。实现经济转型是一个艰难的、漫长的过程,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经济都将以政府投资驱动为主。如果现有资本难以满足投资的需要,政府将会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债券来弥补缺口,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来维持经济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有很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必须妥善平衡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才能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平稳发展。

2009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保8”的GDP增长目标。从今年前两个月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完成目标的希望很大,但是困难也不少。主要的困难来自于出口比预期下滑得更快。年初,各机构普遍预测中国2009年全年出口额将小幅度下滑,下滑幅度在5%以内。但今年前两个月的实际情况不乐观,1-2月我国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了21.1%,且二月份比一月份环比下降了8.2%,呈加速下滑态势,全年出口额很有可能同比下降20%以上。好在进口额也更大幅度地下降,导致贸易顺差额同比上升,1-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额461亿元,同比增加了59.6%。但是 1月份贸易顺差额391亿元,2月份贸易顺差却只有70亿元,贸易顺差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现象。若不能尽快扭转这种趋势,2009年贸易顺差额将会同比大幅度下降。对GDP增长起作用的是贸易顺差额,从前两个月的数据分析,今年的贸易顺差额很有可能同比下降(2007年贸易顺差额 2622亿元,同比增长47.7%,对当年GDP增长(11.4)的贡献约为2.7个点;2008年贸易顺差额2955亿元,同比增加10.6%,对当年GDP增长(9.0)的贡献额约为1.5个点),对今年的GDP增长将为负贡献。

这就需要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比2008年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才能达到“保8”的目标。1-2月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效应初步显现,政府主导投资大幅度上升,尽管房地产投资只同比增长1%,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旧增长26.5%,高于去年同期24.3%的增速,也高于去年全年25.5%的增速。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0个百分点,也低于去年全年21.6%的增速;扣除价格因素,2009年1-2月份消费增速较2008年12月份下降1.3个百分点,这预示着全年消费增长可能将低于去年。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总额的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总额的36%,这二驾马车对GDP增长的影响远远超过出口。2009年,预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基本为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应该会高于去年,基本能够抵销净出口下降的影响,所以,消费能否按照预期保持快速增长,是中国能否实现“保8”目标的关键。

GDP数据虽然反映了经济运行的结果,但是并不能如实反映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今年前二个月,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形势还算乐观,虽然出口形势很不好,但是因为出口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不高,所以各级政府对于完成“保8”的目标很有信心。但是,出口堪忧,将直接冲击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过去一年里,许多以出口业务为主的民营中小企业已经纷纷倒闭),将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工资收入降低,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这将进一步制约未来的投资和消费……因此,即便2009年我国实现了“保8”的GDP增长目标,也不能说中国经济已走出危机。在世界经济危机短期内难言见底、外部需求大幅度萎缩、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实条件下,2010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很有可能比2009年更严峻

但是,相信在政府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措施的保驾护航下,我国经济有能力在一段时期内都保持6%以上的增长。真正令人忧虑的是,几年之后,世界主要经济国家都走出了经济危机,但是它们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减少过度需求,增加内部供给,降低贸易逆差……一旦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将面临长期的、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必须创造更多的国内消费需求,和创造更多的面向新兴国家的出口需求,才不至于让中国庞大的产能,成为拖累中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包袱。

这次经济危机不折不扣的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危机,它的危害性迄今尚未完全显现。未来,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现行的世界经济体系将很有可能被颠覆,世界势力格局将重新划分,现有的被我们在制度、模式、文化、价值观、商业管理经验等方面所推崇的,视为金科玉律的信条和顶礼膜拜的偶像,将纷纷摔下神坛,世界、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未来,都将因为这次危机的爆发,而发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必须审视过去,重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和规划,以全新的思维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9-3-13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