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民心工程”的民众根基


  今年上半年,在省综治委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中,西安市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87.77%,对创建“平安陕西”活动的知晓率为66.59%,分别比去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和5.39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这是西安开展平安创建的一条基本经验。

  古往今来,祈求平安是民众的最大愿望。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西安人民对平安的期盼更加热切。建设平安西安,顺应了人民的新需求、新期盼,已成时代的必然。安居方能乐业。社会秩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2005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5年努力,使“平安西安”创建水平达到“省内第一,西部前列,全国上游”,打造“社会安定、城市安全、人民安居”的“三安都市”,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秩序良好的治安环境、安全放心的生产环境和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使人民群众有较强的安全感。

  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人民群众是平安建设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是真正的力量之源和坚实根基,发挥着铜墙铁壁的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全民参与下,“平安街道(乡镇)”、“平安单位”、“平安村庄”、“平安社区”、“平安景区”等创建活动如火如荼。一支支专职的、义务的治安联防队伍,一个个精神焕发的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他们活跃在古城的角角落落,守卫着古城平安祥和的每一天。西安勇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公众安全满意率逐年攀升,正是全市人民奋斗的结果。

  一辆列车,速度越快它的重心越低;一个地区,经济越“活”要求社会越“稳”——“快”与“低”、“活”与“稳”,都是辩证的统一。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把经济搞“活”,一方面要在全社会维“稳”,经济的活跃必须以社会的稳定为基础,保民平安是政法机关的最大责任。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平安建设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在全市百分制综合考评中,平安建设分值从以前的5分提高到17分。“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深入人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作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第一环境。

  应当说,在一个经济活跃、人口众多的开放型旅游城市里,不法分子和各种犯罪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丧失警觉,安于现状,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的创建成果也会毁于一旦。因此政法机关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社会稳定。不仅要抓好日常维稳工作,还要适时开展集中整治、“搞大扫除”,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仅让全市人民有安全感,也让外来投资者安心、放心,从而更有信心。

  人民群众是平安创建的的最终评判者。2007年8月,市委政法委决定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对政法队伍的满意率,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量化平安建设工作成效和政法综治工作。通过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上,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勿需回避的是,作为国际型大都市,西安的综合治理难度的确较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期望相对较高,这正是全市政法战线的动力所在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未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有加,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场硬仗,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全市政法机关务必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以“建设人民满意平安城市”为新载体,不断提升综治工作层次,从“零”开始,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创建水平;要发挥主力军作用,从严治警,苦练精兵,打黑除恶,让犯罪分子望而生畏,让千家万户安居乐业;要依靠和团结广大市民,凝聚力量,共克时艰,始终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开创平安建设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