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者Joshua Wolf Shenk去年秋天造访哈佛的Grant Study,希望用一个月时间找出美好生活的秘密。Shenk在今年最新一期Atlantic报道,Grant Study名单的二百六十八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成长,他们在1960年代正值40岁左右的壮年,很多人在事业上都取得卓越成就,其中四人晋升国会议员,而肯尼迪更荣膺总统。不过,在少数成功者的背后更多的是令人唏嘘的故事,不少人婚姻失败,在1948年,Grant Study团队中有20名成员出现严重精神病;而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五十岁成员经Vailant诊断心理上有毛病。这群精英份子也如此不快乐,究竟快乐是什么一回事?
基因遗传因素占50%
Sheldon et al (2003)的文件指出,基因决定了我们觉得某个定点(set point,或者更正确的是某个范围)会感到快乐,即是说,父母的性格遗传影响了下一代,这个定点反映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现,各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例如外向和情绪化等,而这些遗传的性格深植在神经系统,一生人也几乎不会改变。但据估计,这个定点对我们感到快乐的程度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有其他方法才可以提高对快乐的感受。
然而,心理学家重复研究证实金钱并不等于快乐。Loewenstein(1996年)在皮斯堡国际机场对旅客做了一次调查,他要求受访者用1(最重要)至5衡量「令人快乐的事物」,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高收入与快乐的关系最不重要。
「活在当下」法
生活环境改善只会短暂增加我们的快乐人生感受。简单说,我们会很快适应提高了的生活质素,从而觉得这个提升了的生活质数是理所当然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由1950年代以来虽然各人收入大幅增加,但人们感到快乐的比例曲线并没有很大变化。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严重压抑了我们因为生活改善而感受快乐的程度,生活环境和上述的定点都不能带给我们持续的快乐感,因此,要追求长远的快乐,第三个途径就是我们要主动订立目标(intentional activity),Sheldon认为人们的主动选择行为和活动占快乐感多达40%。
Grant Study及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金钱并不等于快乐,但现实的吊诡是要追求美好甚至基本的生活,金钱却是必需的,也因此大部分人都夜以继日在投资市场营营役役打转。
俗话说,人生充满喜怒哀乐,又说「活在当下」。同一原理也可以应用在财经市场,投资者只需因应目前市况调节投资组合做好当下的部署,根本不用预测未来走势,因底和顶都是不可能预测的,但投资者要有能力判断大市或某项投资现价是否值得买入(buy undervalue or early strength)或应该沽出(sell overvalue and early weakness)。但有关投资决定必须根据可观纪律及现实环境,而不是凭个人直感或预感决定。
一旦凭预感决定投资,便会失去对事实的可观判断,只会专注期待什么事即将发生,而忽略了现正发生的事情,例如某只股票突然急跌,持有该股的投资者会先行抛售避险,但假若同一个投资者并不持有该股,他反而会认为这是买平货的机会。可见同样是跌市,同一个人的投资决定可以截然不一样,也就是可观因素并没有影响投资决定。
然而,市场不会理会你是否持仓,除了风险管理和分散投资(持仓量),你应该把握每一个投资机会而不是考虑是否有货在手,如果在买入或卖出机会来临也即是市况出现变动时却去预测大市下一步的变化,已经不是遵循投资纪律。况且,凭直觉入市成功可能只得50%,而每次错误判断的失败感对下一次投资决定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