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水泥:用填空战略实施差异化竞争


  华新水泥:用填空战略实施差异化竞争

  ——专访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

  《产经周刊》:金融危机对中国建材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建材行业中的重要产业,水泥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李叶青:国内房地产业低迷,水泥需求必然萎缩,但由于国家强力推行扩大内需政策,加快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近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市场回暖迹象,推动了水泥业景气度的回升。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也较上年同期水平有较大增长。

      《产经周刊》:当前水泥业面临着哪些挑战?

      李叶青:一是整体市场需求下滑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而一些细分市场需求仍然不足。从项目建设情况看,除重点工程水泥需求较大外,新开房地产项目剧降,前期的桩基础投入大幅下降;农村消费因外出农民工打工收入下降而放缓等现象已显现。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因产能扩张过快引起的市场失衡问题也已凸现。部分区域产能扩张过快已带来了负面效应,给供需平衡造成了潜在的巨大风险,许多新建大型项目已出现亏损。三是煤、电及混合材资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在很大程度上蚕食了水泥企业的盈利空间。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对水泥工业的滞后影响正在逐步显现,负面作用不容低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近10年来,国内市场需求由4亿吨,一路高歌猛进到13.9亿吨,而在未来10年间市场需求是否还会成倍增长?

      《产经周刊》:6月19日,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在北京举行,华新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意在达到什么目的?

      李叶青:华新一直都非常倡导和引领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华新与豪瑞共同推出此次建筑可持续性大奖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各个企业都应该在未来的发展中倡导这种发展理念。

      从华新公司的情况来讲,我们在生产系统、节能、环保包括大量使用非天然矿物燃料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消化其他行业产生的废弃物,都能在水泥厂内进行协同处理减少各个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压力,水泥工业面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身体力行的行动。

      《产经周刊》:当前,许多地区存在水泥生产过剩,您如何看待这一行业问题?

      李叶青:产能过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欧洲、北美水泥需求量下降了1/3,直接导致世界前几大水泥企业亏损,我们应引以为戒。

      从国内市场形势来看,由于对水泥市场需求过于乐观的估计,以及基于对落后产能被淘汰地区会出现水泥短缺的判断,激活了一些投资者对水泥投资的热情,也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很大,生产设备专业化程度高,对环境影响巨大,退出壁垒非常高。所以,不顾市场容量,盲目扩大规模是非理性的。

      《产经周刊》:华新水泥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李叶青:在人均年产能超过1吨水泥的新形势下,华新十分审慎地对待水泥行业的发展问题,客观分析区域市场需求,树立了“兼顾区域平衡的水泥人均需求量”观念,理性决策投资计划,避免重蹈钢铁、电解铝和东部地区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覆辙。目前,东部区域水泥企业过度投资带来的严重问题已显现,局部的恶性竞争将难以避免。

      对于华新来说,我们不仅仅把基建投资回收期作为整个水泥厂投资回收期,还考虑了不能发挥效益时的整个社会退出成本。我们做的是“填空”,不到密集过剩产能的市场去争挤,而是到有潜在需求的地区去发展,不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者。

      《产经周刊》:水泥企业该如何渡过本轮危机?

      李叶青: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水泥企业之间要竞争合作,不要竞争残杀。应理性对待成本和市场问题,不能一味地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使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下降,而应理性地“抱团取暖”。

      除此之外,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稳定财务结构,缩短和国际上先进水泥企业之间的差距。目前,整体发展水平粗放、装备落后、布局不合理、恶性竞争激烈等现象较为普遍,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落后生产力比重大且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生态和环境压力大,企业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都是国内水泥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