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当今中国垮掉的新生代的五方面因素(7月6日)


导致当今中国垮掉的新生代的五方面因素

 

关键词:网吧行凶  脱裤门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先说两件事情:

一件是石家庄市新华区管理的网吧,200711月开始频频出现抢劫与故意伤害案件报案20084月已经发生了30多起。石家庄市新华区的多个网吧连续发生多起持刀抢劫案。犯罪嫌疑人手持砍刀、弹簧刀、匕首或铁链子等作案工具先将受害人捅伤、打伤后,抢走手机、现金等财物。死伤者都是20岁以下的孩子。

在警方对案件的侦破结果发现,作案是一个涉及7个人的团伙,这伙人作案不做掩饰,他们都是18岁左右的青少年,其中419日夜那个团伙竟然连续作案6起,那个被当场杀害的网民黎玉死亡的直接原因仅仅是一罐售价六块的可乐。有人感叹:如果不是在这样的案件中,他们完全有可能成为好朋友。

这伙人的作案手段残忍从容,没有一点顾虑;这伙人作案时间之长,折磨受害人时间之长,不可想象,触目惊心的现场视频资料让我们难以置信,现在的孩子怎么都丧心病狂到了如此程度。甚至每次抢劫都是30-40块钱和一些小的物品。为了这些是的利益就致对方于死地,不能不说是令人发指的罪恶!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石家庄网吧就不多,就只有区区120家,作案30多起,按人次来算,估计有上几十万人次看到了歹徒的真面目了吧?(他们都没有带头套),警察局局长居然说压力很大,不知道这伙人是谁,更可笑的是最后抓人的前几分钟还做思想斗争!是社会执法机构的纵容还是作案者的穷凶极恶!

 

另一件事发生在最近,73日,网上曝出北京市顺义五中“脱裤门”事件:两名男生一边说话一边隔着衣服摸女生胸部,女生拼命挣扎反抗并大叫。但反抗未起任何作用,最终,几名男生将女生摁倒在地脱去其衣服甚至扒下其内裤。视频显示,这两男一女均穿着顺义五中的长袖校服。这些人甚至把当场拍的照片上传到网上,而且其中的一个男学生公开承认,那事就是他干的。可以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来形容。75日,顺义区教委首度公布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参与“脱裤门”事件的均为顺义五中初二年级的学生。

——初二的学生,应该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吧!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青少年学生可谓是“风波不断”,一串串的“门”,在刺激着许多人眼球的同时,也在刺激着许多人的心。从“摸胸门”、“黄瓜门”、“秋千门”到如今发生在北京顺义五中的“脱裤门”,种种与年龄不符的行为,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公开呈现出来,让人极度深寒。

关于新生代们的行为劣迹,说起来令人痛心,但又俯拾即是。

 

上一辈的人总是感觉年龄越小的下一代越难以堪当大任。这与前辈固有的不愿意承认自己老朽而落伍的心理因素有关,不管是倚老卖老的惯性还是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或者是对下一代的不信任,都在使得着他们不甘心成为下一代的梯子,放心地把大权交给年轻一代。同时权利所带来的利益越高就越难以割舍。

现在的孩子正在承受来自各方的失望。虽然这有孩子本身不成器的因素,但在本人看来,其实从客观的角度,对更年轻的一代的健康成长失职感觉心中有惴惴的不安与深深的负罪感的,恰恰应该是我们这些指责他们的人。换句话说,他们的现状是由我们这些过来人一手造成的。

 

如果说垮掉的一代是社会的悲剧,那么本人认为,造成当前中国社会的这种悲剧与不稳定的要素,大体可以来源于政策、市场、学校、家庭与个性等五方面:

 

1、从个性的角度看。

现实的人越来越追求个性的张扬,从年少时候的启蒙,到青春期的叛逆,这种独立意识的觉醒之下,时刻在追求“我就是我,就是要与众不同”的境界。

在年轻人看来,也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才能够体现自己的生命的精彩。要想得到更高的价值体现就要有更鲜明的个性,这也是时代竞争所必须的,就如产品都要有个USP,企业都要有个VIS一样。似乎不如此就是失败的,就是残次品。

 

2、从家庭的角度看。

从开始的原始冲动,到不负责任的婚姻;再从无限提前的“七年之痒”,到彼此猜忌与自私的争辩,然后是利益争夺之后的分裂,这些都是社会迅速变化所造成的畸形发展。

即使没有发生这些,“养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又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积极教育呢?除了攀比、竞争,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之外,还有什么呢?随着在孩子身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孩子更多的成为父母的资产,被父母寄予不切实际的厚望。

当爱的表达朝畸形化方面发展的时候,就会导致孩子生长的畸形,出现责任感欠缺,啃老族、甚至忤逆不孝等社会问题。

即使父母真的愿意并有时间、有能力去教导孩子朝正路上走,那么又如何抵挡来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以及旁边的亲戚的负面压力呢?毕竟严厉的教育会让孩子承受压力,转而孩子的压力又微妙地转移到自己身上。

 

没有了父母对子女在嫡庶之纷争,没有了手足之间互敬互让的悌的机会,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家庭都是小皇帝与小公主,在成长中承受着孤独与寂寞,却享受着来自父母本能的呵护,来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在家庭里处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星星不给月亮,说一不二的统治核心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孝道的教育更是难上加难,这难道就不是对孩子的犯罪吗?

其实父母哪里有时间教育孩子呢!自身的生存压力已经很大,每对夫妻都要把最少五口人外加自己的生活压力放在自己头上,社会的变局让他们时刻难以得到片刻的安全感。

而伴随者夫妻间争吵的生活,外边的诱惑与内心的挣扎相结合,离婚率的逐渐提高,生活中充满了不和谐因素的家庭所占的比重很大;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甚至孩子出生后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甚至在自己出生之后不久都被妈妈遗弃。

——这样的孩子能有健康快乐而阳光的成长过程吗?

 

3、从学校的角度。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但现在的老师又有几个敢于以严施教呢!

学校里学的所有的东西与校园外的社会相比都是颠倒的:

比如一直被我们所痛斥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刚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呢?

比如学校教育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社会是否告诉我们“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呢?

比如学校教育我们要热爱一切生命,社会是否在教育我们“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都是可以用来草菅的”呢?

比如学校教育我们要温文尔雅,但社会是否在教育我们“一切都是竞争与积极进取才可以得到的”呢?

比如学校教育我们要爱祖国,但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否是——当祖国的利益受到侵害,我们竟然没有任何可以挽回的,甚至出卖祖国利益的就是那些我们被认为是精英的那些人呢?

学校教育我们要爱自己的家乡,但社会是否在告诉我们,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成绩优异的都背井离乡,越是优秀的人走得越远呢?

学校教育说考试作弊就等同于盗窃,但作弊手段不断翻新,越来越高科技化,甚至吉林松原猖獗到肆无忌惮的高考舞弊,公然挑战高考权威性,这与封建帝王时代的科场舞弊案相比,可谓更是有恃无恐!

学校教育我们所有封建制度都是独裁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但社会现实是否动辄自由言论被封杀呢?

------

学生更大的意义上已经不是接受严格管教的待开发的白纸,更不是单纯而纯净的一片净土,而是有自我选择接受的能力,心灵受到扭曲,同时受到外界的污染的孩子。

 

4、从市场的角度。

城市化运动把原本淳朴的农村孩子变成了都市里的孩子,商业化的进程让他们时刻以物质的财富而非精神的成就作为成功的准绳,而国际化就是在追求品牌、形象的时候不自主地感染了奢华之风,而大学扩招又是拔苗助长般地“萝卜快了不洗泥”一般地把农村的孩子拔到了城市。

国际化的趋势、商业化的进程、城市化运动、大学扩招等等这些因素使得以90后为代表的孩子们迅速地迷失自己,成为新列强主义在殖民主义策动中最容易攻破的堡垒。

 

在孩子们长大之后,比如上千元一双的国际名牌运动鞋、以高素质的礼仪教育的高尔夫球培训、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与夏(冬)令营、貌似高贵的补品、越来越高涨的学费、以及社交费用、恋爱费用、结婚费用、买房子的费用等等。这些无一不在挑战着父母的钱包与心理承受力。

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孩子就被各行业的商业机构盯上了,比如食品、营养品、服装、玩具、教育、保险等等。每个人都是打着爱的名义,都是在口口声声地在说是“为了孩子好”。

但他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业绩,实现投资与利益回报呢?

 

市场化把每个人都当成目标客户,都是可以付钱买单,并成为对自己的生意有价值的人。每家企业的每款产品而且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价值,被需求的原因。

我们是把孩子当成未来,去呵护还是当成当前就要回报的投资,去拔苗助长?

市场化正在把一切都物质化,并将财富进行金钱化去衡量。相反,精神的东西变得一钱不值。

 

5、从政策来看。

自从马寅初先生在1957年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新人口论》,马寅初的文章共分十个部分,集中表达了他对我国人口状况的看法。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指出,人口多、资金少是我国一对很严重的矛盾,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果保护控制人口,5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说:“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他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新人口论》发表后的前20年被看作一种违反马列主义的观点被批判封杀,马寅初也被当作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被软禁;后30年,计划生育当作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少生了4个亿左右的人口。在这方面,马寅初老先生功不可没。毕竟作为全世界总人口基数在伯仲之间的中国,每个人所能够享受到的社会资源已经微弱到可怜的程度。

 

本人不愿意为了现在的结果再去深究马老的理论,但客观地分析,中国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之后,负面效果也在同时逐渐显现:

4-2-1式的家庭结构使得中国的整个社会发生了倾斜直到颠倒。从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变成了从对自己的老人不尊到对所有老人不敬。这就从根本上倾覆了中国传统的人伦纲常制度。一家之主从年纪最大的那个老人变成了年纪最小的那个孩子。

从为了国家建设而做英雄的母亲,到另一个极端——为了国家的需要而放弃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这不仅是对家庭的颠覆、对孩子启蒙教育体系的颠覆,更是对基本人伦的颠覆。

 

抚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但子女相对的义务又是什么呢?

52年后的今天看当初马寅初老先生的《新人口论》的结果,不仅没有让抚养后代成为更轻松快乐的事情,相反成为更难以摆脱的枷锁。暂时控制的是经济情势的下滑,但长远看却是将中国与悠久的历史传统割裂开来,这种历史传统是精华还是糟粕暂且不论,至少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与精神伦理的支柱。

中国人再也难以梦想养儿防老,而是要一辈子把儿女放在背上养。而且抚养的成本越来越高昂,早已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

 

面对现实,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得更彻底一些呢?!

贾春宝

200976日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