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结构折价
在市场中总存在这样的股票。就是其股票价格,低于其每股价值,当然这个价值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账目的。这样的股票在港股中更多。有的股票每股包含的现金减去负债居然大于现在的股价!
A股的估值比H股要高不少,但是也有这样的公司。比如商业城(600306)。
(2)公司持有1.2亿股盛京银行股权,占其总股本的4%。目前该银行正在接受ipo的辅导。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截至2008年12月末,盛京银行总资产已达1134.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873.5亿元,不良贷款率 1.57%,资本充足率13.98 %,当期实现利润20.06亿元。如果按照中小银行20Pe来计算,它的市值大约到400亿。打个8折320亿。那商业城持有的这部分股权价值就是12.8亿。
这两部分加起来,52亿左右。而商业城现在的市值多少?不到20亿。我想茂业系的举牌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问题就来了,相对于其实际资产,为什么市场给出一个如此低的折价?
察看公司历年的财务报表,公司经常处于亏损和微利的边缘。如果没有盛京银行的分红收益,可能早就被st了。说明公司的资财运行效率不高。管理、销售等费用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和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关系,其大股东一心想退出,(持股比例从50%一直降低到年初的14%左右)。当然也没有精力去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这种情况我称之为治理结构折价。
目前商业城正在转制过程之中,随着国有股东的退出。也许新的大股东会给商业城带来一些新鲜的活力。有的券商测算过了,对照中等用工情况的沈阳新玛特,商业城至少可裁员2000人,节约人力成本最少在6000万元。节约的人力成本每股就能增厚3毛钱了,不过这种测算也仅仅是看看而已。过去的国企改制碰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的转制也没那么简单,难道就不怕辞掉的那两千人去政府门前静坐?
其实对于股东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清算,把商业地产卖掉,把持有的股份变现。然后分掉。这对于格雷厄姆的年代也许是可能的。但现在这个时候照搬格雷厄姆的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值得一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