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高考造假搭上“权力”的便车?


     谁让高考造假搭上“权力”的便车?

    日前,重庆今年高考文科第一名何川洋更改民族成份以换取加分的事件经披露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查,何川洋土家族的民族成分属于造假。尽管当地教委一再表示仍决定保留其高考录取资格。但今日凌晨北京大学本科招办负责人坚决表示:依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北京大学招生办在核实全部事情之后决定,放弃录取重庆考生何川洋,并报学校批准。北大招办负责人同时称,如果另有类似情况的考生一经查实,也均取消其录取资格。(新京报200972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早就表示过,对于高考违规作假行为绝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为此,北京大学当时表示坚决拥护教育部决定并放弃录取重庆考生何川洋,这似乎根本就无须再进行争论。然而,对于北大这一决定,曾经一度群情激昂、高度喧嚣、极度声讨权力作祟的网民突然之间显现出了博大的“悲悯情怀”,众口一词地又讲舆论的口水泼向了“不讲人道”的北大。比如,“父母的错误,怎么可以怪到小孩呢?”“不录取何川洋的北大真是太虚伪了。何川洋没错,凭什么不让他改过自新?”“十年寒窗苦。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都是凡人。没有不犯错误的时侯,有关规定是死的,但也应该有人性的一面,中国不主张提倡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吗?北大凭什么不录取何川洋同学?”“如果真实成绩真的可以上线,我想北大应该录取他,因为孩子是无罪的,这是大人的错,不应该惩罚孩子。”……

    平心而论,北大有没有北悯情怀、是不是不讲人道笔者无论如何都是难以知道的,但是对于北大“放弃录取更改民族成份以换取加分”的考生的做法,笔者是支持的。或许正如大家所说,何川洋同学也许真的不知情,甚至是无辜的。但是,既然教育部有规定在先,不录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试想,如果他今年被录取,那么类似的做假是否会更加有恃无恐呢?再者说了,虽然孩子没错,错在大人,但是孩子对于此事果真完全不知道吗?作为一名高中生,他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假如他完全相信自己的应考能力而坚决反对的话,还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吗?既然大家都知道更改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还冒险更改,就说明所有当事人都抱有侥幸心理,所以应该受到惩罚。简而言之,笔者的结论有二:1、何川洋确实有错在先,民族身份造假不可能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更不能因为其父母从中出力就把何川洋撇得一干二净。2、即使网友们有一念之仁,教育部和北大这种措施也不该受到指责。当今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已然脆弱至极,如果何川洋事件不了了之,今后有多少人会抱着侥幸心理动高考作弊的脑筋?

    当然,笔者只是针对于“高考”的公平性、严肃性而发表此说的,这也并非是该文的重点和主题。因为,在造假如此严重的今天,何川洋被人举报而遭受处理,这是他本人的不幸,更是他那有着县招办主任头衔的父亲和有着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头衔的母亲的弄巧成拙。但是,笔者疑惑的是,在严肃而神圣的高考当中,到底还有多少没有被举报出来的造假事件呢?又是谁让“权力”成为了霍乱高考的魔爪、让原本公平的高考搭上了“权力”的便车了呢?

    事实证明,但凡是能够将其身份更换其新的,大多数都是有权有势的“权贵”子女,一般的老百姓是没有这般的胆量没有这般的智商没有这般的能力的。试想,假如何川洋的父亲不是县招办的主任、母亲不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会有人冒这么大的风险买他们的帐而一路绿灯吗?或许,高考的加分政策原本就是为那些“权贵”者的子女而制定的罢!设若不然,相对公平的考试为什么会和“民族”以及“特长”等本来就很容易造成不公平的东西勾搭成奸了呢?再者说了,那些所谓的特长生、三好生、优秀干部中真正优秀的有多少人?设若他们果真是优秀的,那么还需要靠“加分”来保驾护航踏进大学的门槛吗?当金钱和权力可以左右一切的时候,加分又岂能不是造成腐败的源泉?高考又岂能不在“权力”的震慑之下而“假事”频频?

    在何川洋被人举报之前,重庆石柱县常务副县长汤平也被曝出女儿民族身份造假问题,两位为人父者似乎都没认为此事有什么大不了,何业大表示儿子的659分是未计算任何加分的“裸分”,到底是去北大还是清华尚未确定;汤平则干脆认为自己的女儿民族身份已及时改回,没有造成后果,因而没有形成违规违纪事实。尽管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尽管是否违规违纪也由不得他们自己说了算,但是在权力有时可以遮天情况之下,加分政策是否也导致了这些造假行为的横行?是否也助长了“权力”的腐化呢?

    高考加分本来就有失公平,试图通过造假来获得加分的“礼遇”就更加令人扼腕,而公职人员利用公权的身份造假,更是愈加让人发指。我们在期待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彻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造假“始痈”的加分政策了呢?!

    取消造假考生的录取资格,不仅仅事涉高考的公平,还涉及维护社会竞争规则的问题。高考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如果某个考生的行为破坏了竞争规则,无论其行为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他都要为此付出代价。所以,笔者在为北大之英明决定而鼓掌叫好时,也提请教育部门再次反思:究竟如何才能取得高考不公之标本兼治的效果呢???

    重庆文科高考状元何川洋被北大拒之门外并不意外,其父何业大被停职也纯属咎由自取。但这般的惬意之后,笔者请问:高考加分是否也该考虑“下课”的问题了呢?!

(李吉明200973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