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要求实行“捐官”制度


       半岛晨报6月29日报道 ,一家便利店的门前张贴了一张公务员岗位“价格表”,标价叫卖公务员岗位.说是“公务员……大专以上……35岁以下……30万元马到成功……130XXXXXXXX”。(6月29日《半岛晨报》). 看到这个消息,我先是大吃一惊。吃惊之余,觉得又是有人恶搞,应该属于假消息,不再放在心上。可那挥之不去的“价格表”,却令我想到了古代的“捐官”制度。

      所谓“捐官”制度,就是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的制度。说穿了就是合法"卖官".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之,此后到西汉时,则形成制度,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此风最盛.
     
      有人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我想“捐官”制度的盛行,不仅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好处.

  其一.由于战争和灾荒或者官吏贪污和铺张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于是大开“捐纳”,增加国家财力,以解无米之炊.国家财政充盈,就会减少乱收费,社会矛盾就会减少.不是说"稳定压倒一切"吗?.

  二是让富人做官比让穷人做官要好.富人之所以富,必有其过人之处,或具才能胆识,或刻苦耐劳;而穷人必有其不如人之处,或无才无德,或好吃懒做,当然也有天灾人祸的原因。富人有了钱就求名,穷人无钱则顾不上虚名。历史事实证明:穷人当了官贪腐更疯狂--这就是所谓“饿蚂蝗效应”。而“捐官”制度可以让富人得名,穷人得利,各取所需。

  三是“捐官”制度是一种变相的劫富济贫.把富人的钱"拿"来,可以用于扶贫济困,以平衡贫富差别,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四是“捐官”制至少比世袭制和任命制公开而透明。虽然也是一种“权钱交易”,但到底体现了某种“公平性”--毕竟向国家捐资纳粟了,而且走了明处;毕竟没有以权谋私,没有暗箱操作。公开透明的“捐官”制度,至少可以抑制官员私下卖官的“权钱交易”,避免钱财落入官员个人腰包。

  五.由于国家财政收入得到极大增加,政府有能力投资拉动消费,可以带动了百姓的内需,从而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六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通过捐官进入官员队伍,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因为这些人来自民间,来自基层,最了解基层状况民间疾苦,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消除官僚主义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

  清朝卖官之风最盛,官员中就有不少是捐纳得的官.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这个经验可是我们中国的专利,浪费了可惜。把它借镜过来古为今用,催进今天政治改革很有必要。当然,如果“捐官”制度一时难于铺开,也可以先拿出一部分公务员指标“试捐”,待试点实行之后再推向全国。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过个官瘾。这个中国特色或许还有点社会主义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