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内需需要提高商业生产力


    30年来,中国的沿海发展战略形成了很厚实的沿海经济带。然而,美国金融危机使基本的预想条件急剧地发生变化,企业海外订单明显减少。自去年8月份至今,国家为增加出口,已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但出口增长率下滑态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出口退税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全球大企业都在盯着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一些企业宁愿把国家增加的出口退税率让给外商,也不愿意做内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小企业仍然坚持做出口生意?
    很多企业家认为,国外成熟的商业文明和商业网络是根本因素。运作国际订单很简单,产品或样品发过去,外商觉得可以就可以走货了,交易成本很低。因此,尽管这个网络只让中国企业获得了很薄的利润率,但通过“走量”企业却可以在短时间内瞬间做大。通常一两家企业就可以获得欧洲市场份额的60%~70%。
    对比国内,信用、契约等商业文明程度还不够高,产品进入内销网络或渠道的成本高过出口关税和运输成本。用学术语言讲就是交易费用很高。为了销售商品,通常要拉关系,搞人情。即使进入了内销网络,还要缴纳高昂的“进场费”,且产品销售出去之后,还会扣压供应商的款。
    因此,现在的很多企业宁愿把出口退税率让给外商,也不愿意向内转型。当然,这其中也有加工商的无奈。一是因为这些加工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习惯了加工出口模式,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国内市场的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现在年龄大了,财富多了,转型的动力就更不足了,纷纷蛰伏起来期待世界经济好转。二是因为出口企业的产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税,但如果这些出口的外贸企业将产品转为内销的话,将不能享受这一优惠。三是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在国内免收增值税,但是出口后他国也会征收增值税,税率可能为9%~10%,而中国产品在国内征收的增值税税率是17%。
    对于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来说,生产和投资已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制造业知识发达,劳动力成本低,机器设备先进,资本也很充足,只要国际市场回暖,中国有能力迅速扩大产能满足世界的需求。但如何将批量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仍然很薄弱。一些公司几个销售员到国际上做营销等于国内几百个销售人员在国内的销售额,商业生产力非常低下。
    现在,国家希望启动内需抵补出口下滑而带来的经济放缓,但启动内需是需要一些支撑条件的。除了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消费信贷政策等为启动内需提供支撑外,其实一些现实需求因商业通道和商业服务效率低下也被束缚了起来。现在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如Vancl)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下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种“亲近”消费者的商业渠道。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纷纷向内陆地区转移,希望通过对生产地点重新布局,降低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成本超越灵活性较差的竞争对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重新部署生产设施时对生产地点布局方案的风险进行灵活性和弹性评估,因为产业转移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转入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市场空间和商业渠道等条件也是吸引企业选址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联系到湖北,多数人认为湖北深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九省通衢,经济向内转型湖北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但是,湖北的这些优势都是潜在的,从空间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而并非区位优势,要使区位条件转化为区位优势,必须提高交通网络密度,交通网络密度大则便利商品进出。然而,相比于中部其他五省,湖北的铁路营业里程和铁路网密度均处于末位。同时,湖北省境内长江航道的大型船舶通航性还有待提升。权威人士认为,单船集装箱量不能达到400标箱,武汉港口运输优势就无法与上游的岳阳港和下游的九江港拉开距离,运输成本低廉的长江航运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关数据显示,湖北省的经济对周边环境开放程度的依赖性比其他中部省份高很多。只有降低与外部省份的交易成本,湖北才能成为区域经济中心。要降低交易成本,必须提高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密度,大力拓展通往周边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制收费标准,提高交通便利性。同时,作为内需占主要地位的内向型经济省份,湖北更重要的是增加商业方面的知识,建立商业信用体系,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商业通道,把我们强有力的加工能力组合起来,变成“调结构、保增长”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