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四川成渝发行定价不是3.6元


 

假设四川成渝发行定价不是3.6元

——那么,四川成渝上市首日就不会疯狂

文/董登新

  2009年7月27日,四川成渝(601107)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前,几乎所有券商估计,四川成渝上市首日价格区间为4——6元。然而,四川成渝在上市首日即以实际行动坚决大胆地否定了所有券商对它的估值。

  上市首日,四川成渝以7.60元的开盘价,让所有券商和散户大感意外。正因如此,大量抛盘随即而至,股价瞬间探底7.03元,成交放出巨量,但股价转瞬之间再次回复到开盘价附近,直到11时11分,四川成渝始终维持在7.6——8.0元之间。

  从11点11分后,四川成渝开始无量“跳涨”,从11时25分开始,被上交所第一次“暂停交易”,此时四川成渝股价已经涨至9.89元,较开盘价上涨30%,较发行价上涨了175%。

  在交易时间停牌半小时后,下午1点25分,四川成渝复牌。下午1点30分,四川成渝再次开始了无量“跳涨”最疯狂的一段拉升过程。当时,股价从9元附近开始快速上涨,到1点51时被上交所第二次“暂停交易”,而此时该股股价已经被疯狂的买单推高至15.25元,较发行价涨幅高达324%。

  在交易时间停牌一小时后,收盘前最后5分钟,即下午2点55分,四川成渝再度复牌,股价快速急剧回落,最终以10.90元收盘,而该收盘价仍大大超出了此前所有券商分析师最乐观的估值。

上市表现

四川成渝

总股本

30亿股

实际流通A股

3.75亿股

新股发行定价

3.60元

新股上市首日价格

7.03——15.25元

新股上市首日涨幅

95——324%

  为此,有人大肆喧染并指责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无效。其实,这类指责是十分简单、粗暴而武断的。众所周知,目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主要是大大提高了散户新股申购的“中签面”,而新股发行定价尚无法做到真正的“市场化”。因此,大家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必太过于求全责备。

  相反,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新股发行定价不能真正“市场化”,使得四川成渝定价被人为过分压低,从而进一步夸大了一、二级市场差价,这是四川成渝遭遇疯狂炒作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目前沪深A股不仅有过半数股票的市盈率突破了100倍,而且所有垃圾股股价在近8个月内均已翻番,5元以下的股票所剩无几,4元以下仅剩下唯一的一只超级垃圾股。在此情形下,四川成渝的发行价却被人为压低至3.6元!远远低于超级垃圾股的最低价!很显然,就连傻子也知道,四川成渝以如此低价发行,上市后股价最起码可以翻一番!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简单的常识之下,权威而专业的全体券商却几乎众口一词、异口同声、步调一致、十分坚定地肯定:四川成渝上市首日估价为4——6元。试问:他们究竟是真傻?还是故意误导?

  在此,股民不禁产生了两个不解的大问号:四川成渝为什么要将新股发行价压到如此之低呢?所有券商对四川成渝上市首日估值为何低于那些超级垃圾股呢?

  应该说,正是新股发行定价人为压低,再加上券商估值有意误导,大量私募资金趁机抢入、大肆低价买进,在9:15——9:25集合竞价中,他们以7.6元的价格悉数包买;9:30开盘后,大多数散户相信券商估值而误认为开盘价过高,竞相抛售,结果大量卖盘涌现,并快速探底7.03元,巨额资金抢入全部筹码。于是,股价快速反弹回升至开盘价之上,从而开始稳住股民信心,但大多数中签股民手中的股票却早已卖光。

  由此不难发现:在9:15——11:11的将近两个小时之内,四川成渝的股价波动区间为7.03——8.00元,而其间成交量却占了全天成交量的8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神秘的私募资金的建仓成本基本上在7.6元一线。而在最后2个小时的交易时间中,两次停牌就占去了一个半小时,真正实际可交易时间仅为半小时,因此,庄家很容易便将当日收盘价高高地稳收在10.90元。照此计算,即便连续3个跌停牌,这些私募资金仍然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和胜利战果。

  最后结论:如果四川成渝发行价不是人为压低至3.60元,而是“市场化”定价为7.20元,那么,可以想像,私募资金操纵四川成渝的成本就会被“乘数”放大,因此,疯炒四川成渝的概率就会降至最低。

  最后提示:中国建筑发行定价4.18元,今天是上市首日,大多券商估值区间为6——8元。您认为,中国建筑今天的表现会亚于四川成渝吗?它会是中国石油“第二”吗?可以肯定,正是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现在散户申购新股的“中签面”有了显著、大幅提高,而机构的“中签份额”则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