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极个别”掉以轻心


不要对“极个别”掉以轻心


柏文学


    7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她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新京报7月28日)


    “‘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这是一个“据教育部的了解”后的结论,也是一个终结的逻辑论点。形式逻辑最基本的要求是,论点必须要经过论证,论证必须要有翔实的论据。“教育部的了解”当然就是论证过程。可是人们更加有兴趣的,不是“‘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这个结论,而是这个结论的论证过程,以及支持论证过程的证据。简言之,“极个别”的结论是怎么来的?根据是什么?


    45岁以上的人,可能还没有忘记那刻骨铭心的曾经的岁月。无论百姓的生活多么艰辛,无论社会的消费多么凋敝,无论生产和教育遭遇多么空前的灾难,领导讲话总是“现在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听惯而惯,见怪不怪。谁都知道,大好小好没有标准,不需要实际调查,也不会有人追根问底,所以都是信口开河的。即使现在,总结腐败现象时,依然可以说,腐败分子是“极个别”的,多数人是好的。


    在当前社会诚信水平亟待提高、公信力系统亟待重建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来自各方包括官方在内的结论或者论点,都持有相当稳健而相对保守的态度。宁可先从质疑开始,然后争取进一步了解真相,最后决定信还是不信。这很符合人类探索真理探求真相的一般思维规律。何况当前所面临的现实生活中,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不是一点点。有一位华人问美国友人,对中国人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答曰:作假。


    在社会商品和服务中,假冒伪劣的出现为利益所驱动,假冒伪劣的泛滥为监管缺位所放行。在社会管理和公权行为中,假冒伪劣的出现,要么是自我掩盖,要么是省事不作为并忽悠公众。反正“信不信由你”,我忽悠我自为之。如果不做实际社会调查,不做深入研究,什么事都可以说是“极个别”的。抄袭论文是“极个别”的,吃被告原告是“极个别”的,“正龙拍虎”、“躲猫猫”、“被就业”都是“极个别”的。


    因此,不要对“极个别”掉以轻心。不仅因为事实上很可能就不是“极个别”的,而且即使真的是“极个别”的,若管理工作者不深入事实真相,不深入社会实际,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懒政拙政,就会让真的“极个别”演化为假的“极个别”。目前许多领域事实上的假冒伪劣横行,哪一个不是从“极个别”开始的?


《教育部:“被就业”只是极个别现象》
http://news.163.com/09/0728/03/5F9FNKKN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