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中国汽车(《家用汽车》8月卷首)


浮躁的汽车

浮躁的中国汽车

 

陈梓萱

如一个绚烂的舞台,每一个“角”,依次登场亮相,想要博来阵阵掌声。

如一场荒诞的大戏,演戏的人高度亢奋而且自恋,观众却要么被感染得一塌糊涂,要么被雷倒一片。浮躁的中国汽车正在向人们演绎着一幕,又一幕。

几个游走于各种汽车论坛的“车客”,又开始豪言壮语了:中国2009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1100万辆;2009年中国要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了;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了,我们还要继续快速发展。好像一句“同志们,冲啊”已经呼之欲出了。

北汽集团在国内东南汽车、长丰汽车兼并重组全面告吹之后,转向国际视角。6.6亿欧元狂追通用“欧宝”品牌,一向睿智的徐和谊被人们追捧上天,然后又被笑话成竹篮打水之人。浮躁的人们不去探究北汽集团屡次收购无疾而终的问题根源,而是看了热闹之后,再等着看下一次热闹。这是虚火上升。

一个涉嫌经济犯罪被中国政府通缉的人又在大洋彼岸发疯了,他大放厥词:未来8年,实现产能300万辆,产值10000亿元,税收1000亿元,10万就业岗位云云。这一大话放出之后,除了少数人进行质疑,大多数人跟风而上,连起码的法律知识都不懂得,竟然大谈再起一个迷宫帝国。浮躁之风所至,此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无畏者无知”。

广汽菲亚特联姻了,人们称赞“世界前十”都来中国搞合资了,这是中国汽车强大的标志。无稽之谈。难道菲亚特与中国企业没合资过?菲亚特不来,中国汽车就发展减速了?当初搞合资,我们是战略考虑,可以用市场换技术,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市场换了,可是技术呢?事实证明,中国汽车缺的不是合资,而是自主,缺的不是浮躁,而是务实,缺的不是市场,而是技术,缺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此为断脉不准,盲目乐观。

不经意间,类似浮躁之举,近来比比皆是。从最近的京西重工意欲收购世界零部件巨头“德尔福”的悬架和制动项目,到中国主权基金玩钱玩车,参与保时捷汽车控股争夺,到名不见经传的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品牌。 7月10日出炉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半年销量数据,再次给这种浮躁提供了继续浮躁的理由。609.88万辆,同比增长18%。而美国汽车市场同比下降35.1%,销量479.58。数据本没有错,错的是在数据表面大作特作文章的人。销量超越了美国,就意味着我们的汽车消费理念已经成熟了吗?人们享受汽车文明的氛围也全面超越了吗?人们买车、用车、修车的环境更优质、净化了吗?是不是人们被美国文化给占领了心灵,急于挣脱?是不是在中国汽车工业文明的路上,我们太过短视了呢?那些鼓吹2008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的讽刺还没有完全散去,人们就已淡忘了尴尬而又浮躁起来。

其实也不必这么严肃和刻薄。这也是一个中国汽车面临最多机遇的时代。和那些所谓的专家相比,笔者更看好务实的汽车人。这不,中国汽车业最“伟大”的预言家,来了一次有惊人之举。这个在10年前,就大胆放言“通用汽车会在10年后完蛋”的汽车狂人,这个面对别人经常微笑和眼神闪烁的小个子男人,头上始终有神奇的光环。他重兵囤积,貌似强攻收购世界著名品牌“沃尔沃”,却声东击西,闪电战成功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使吉利汽车成为今年海外收购的第一家车企。非常有趣,经常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李书福,却在这个疯狂的汽车时代,演出了一场最实际、务实、有效、快速的大戏。李书福其实不疯,相反越来越不疯,而且更加理性和成熟了。

在中国汽车业,更加理性和务实的人越来越多,这才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