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要空喊读书》想到的




  前不久,我再次拜读了《燕山夜话》中《不要空喊读书》一文,感触深刻,启示颇多。

  此文发表已过40多年,但文中指出的三种空喊读书之人,现在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不要空喊读书》中的第一种人是“想读书而读不下去”;第二种人是“对读书有误解,怕通读变成‘读死书’”;第三种人是“想读书,又太懒”。结果,这三种人都成了空喊读书的人。

  现在,就第一种人而言,数量还相当不少。大凡有点文化的人,都想读点书,但又有相当多的人读不下去。有的是应酬多,无暇读书;有的是“五分钟热血”,不能持之以恒;有的是文化水平较低,读不下去。所以,现在的读书,就成了这样一个局面:有一部分人是想读书而无暇读,这部分人多是领导干部;有一大部分人是想读书而读不下去,这些人多是一般知识分子;有一部分人是假读书、是摆样子,这部分人多是一些文化不高的企业干部、私企老板等。所以,他们最后就都成了空喊读书的人。

  上述三种人,都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但又希望自己在某些场合能显现出有渊博知识来,所以,成天叫喊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这是典型的口是心非。

  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锦囊。”显然,马融所以变成“锦囊”,绝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的缘故,而是他勤学苦读的结果。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就能“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那可真是痴人说梦了。

  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后,曾有人问他:“你怎么做梦就能梦出一张元素周期表来?”门捷列夫听后哈哈大笑,反问那人:“你以为做一个梦就能梦出一张元素周期表来吗?你可知道,我研究这个问题已经20年了!”门捷列夫的话是对科学研究的感悟,但细细品味起来,难道不是对所有空喊读书的人的提醒和鞭策吗?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曾钻研了1500多种书籍,而且对这些书籍都做了摘要。所以说,创新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坚持长期学习,长期准备,才能积累经验、丰富头脑、提高能力,才能使所学到的知识升华为智慧,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你觉得你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老老实实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下去,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须知,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源于深厚的理论底蕴、渊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只有坚持长期学习、勤于实践、深入调研,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