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伤疤未好就忘了疼
苏培科 /文
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但中国股市往往是“伤疤未好就忘了疼”。
对于上一轮牛市的疯狂和熊市的洗礼,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股市的成人割礼,是股市和投资者走向成熟的必经之道。但遗憾的是,结果并未如愿,畸形的单边市已决定了中国股市像一块韭菜地,割了一茬又一茬,前赴后继。
最近,自上证指数冲上3000点后,新股民开户数单周就超过了40万户,单月突破了百万大关,基民开户数单周超过了9万户,再次创出了历史新高,股市成交活跃度和A股账户的持仓比例也创出了2008年以来的新高。
需要警惕的是,这些数据的暴增往往都出现在股市的非理性繁荣阶段,往往与指数的高点相对应,而且增速越快,市场的危险系数就越高。最近半年多时间股指就反弹了93%,很多股票从低点上涨了好几倍,而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速度远未达到同样的水平,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未消散。况且,目前机构持仓量已经达到85%以上,已经进入“筹码”派发的区域。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股市的历次大跌都是机构将“筹码”高位派发给散户之后,熊市就在牛市的非理性幻想中骤然来临。比如,2001年6月底股市大跌前夕,中小散户持有市场中85%左右的流通市值;2007年“5.30”前夕,中小散户持仓量已经达到了65%以上,“半夜鸡叫”帮助机构清洗了一些“浮筹”,到6000点左右机构持仓量再次高企,但结果是大部分散户被套在6000点以上。从这些数据来看,目前机构们已经编好了一张恢恢大网,正在等待“抬轿者”的到来。
在这个时候,理性的劝导往往是一种多余,因为很多投资者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只有被“市场先生”修理得鼻青脸肿时才想起风险为何物。在这里,笔者只希望那些理性的、伤疤未好的投资者“多一份冷静,少一份贪婪”。尤其对目前市场盛传的“国庆维稳”行情要高度警惕,防止其成为机构逃逸、套牢散户的“幌子”。
另外,笔者建议投资者在下半年高度关注如下几组数据的变化:
一是基金等机构的持仓数量变化。目前机构们的持仓量已经达到了高控制区,对中小散户而言已经进入了危险区。在这个时候,一旦那些机构重仓股在高位开始放量时,投资者就得注意回避风险,而不是盲目跟风炒作,防止成为高位的抬轿者。
二是信贷资金的投放数据。要关注货币当局的实际态度,留意执行层面的“明松暗紧”。目前,关于货币政策“微调”的言论和政策暗示已经不少,银监会已经开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和流向进行政策性引导。一旦市场流动性开始收缩,投资者也要收缩自己的债务性投资和扩张性投资,防止“杠杆式”的亏损。
三是大小非和大小限的减持数据。要注意这组数据的具体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加速减持迹象时,市场的风险也就显而易见。因为大小非和大小限有“待涨杀跌”的减持特征,股市上涨时他们也在观望和期待出现更高的价格,一旦市场出现回调时,他们就开始减持套现,从而会加剧市场的调整。另一种理性的情形是,一旦股价被炒的过高时,一些理智的大小非和大小限就开始逢高减持、高价套现,而这仅仅只是少数,“待涨杀跌”的群体性减持是未来的主要特征。
从目前的减持数据来看,6月份大小非减持量达到12.4亿股,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大小非减持量连续第五个月超过10亿股。由此可见这些上市公司大小非落袋为安的心态非常坚决。而一旦市场开始出现调整,则很多“待涨杀跌”的大小非和大小限就会鱼贯而出,大小非和大小限这座庞大的“堰塞湖”灾难就会再次显现。
四是IPO和再融资的数据。要关注管理者对市场的态度。其实,除了新股民开户数与指数的高点相对应外,IPO和再融资的数量往往也与市场的冷热相对应,市场低迷时融资往往难以进行,而在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时,IPO和再融资也就进入了高潮期。
近期,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和家润多被上市爆炒,从而引得中国建筑等大盘股的IPO提前到来。通过这一情形我们不难看出管理层的态度,显然有通过加速供给的方式来调控新股在一、二级市场的爆炒,有平抑一级市场“过度需求”的意思。但是,一级市场的非理性爆炒是职业“打新专业户”所为,如果对此不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加速“供给”只会打击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对职业“打新专业户”影响不大。对此,笔者曾在《当前中国股市的几个认识误区》一文中进行过详尽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五是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的变化。要关注政府对热钱的态度。这个数据是唯一让市场判断出现不确定性的重要变量,因为目前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推升除了内因之外,热钱是一个重要输入型因素,其主动权不在国内,而且还会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操作难度,并且会对冲国内的一些调控政策。不过,目前相关部门对该问题已经有所认识,外管局开始对跨境资本流动实行均衡管理。刚刚发布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欲对一些输入型的流动性通过“走出去”的政策来对冲,结果未必有效,效果也很难评估,但是资本输出、防止热钱的政策意图非常明显。随着输入型通胀和输入型泡沫的进一步炒作,相信还会有更加严厉的措施出台。对股市而言,一旦这些支撑“泡沫”的因素开始被瓦解,未来的走势将充满不确定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的中国股市正处于一个敏感的境地,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改变市场的方向。因此,投资者最好能理智一些,防止钻进机构们织好的“网”里,一旦上述数据发生变化,最好先回避一下风险。如果IPO和再融资等“圈钱”太甚,最好“用脚投票”,不要盲目“炒新”;媒体和学者们最好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切勿火上浇油和忽悠散户“入套”;管理层最好也别一看到“新股爆炒”就加速大盘股供给,越是在市场非理性繁荣时越要向投资者提示风险,越要谨慎地实施“干预”政策,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打压措施,否则会错上加错。
附——作者相关文章和电视评论节目:
电视节目:http://you.video.sina.com.cn/spk
文章:
《目前中国股市的几个认识误区》(2009年7月14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dx9b.html
《对“圈钱市”不可掉以轻心》(2009年6月16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dl2a.html
《发行制度改革不能建立在错误的逻辑上》(2009年5月26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dd07.html
《新股发行不能再编“鬼故事”》(2009年6月2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dfqk.html
《创业板开闸应先于主板IPO》(2009年6月9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didf.html
《重启IPO须解决两个先决条件》(2009年3月17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ceva.html
《新股发行该停一停了》(2008年9月10日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f4e330100anlw.html
延伸阅读请浏览苏培科文集 http://blog.sina.com.cn/s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