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有精神的,企业是需要有文化的。日利达的企业文化是,太阳作为日利达的图腾,人是日利达的根本。人与太阳的结合,使日利达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地发现财富,创造财富,服务民众,报效社会。———王惠余
新“资本家”王惠余
王惠余素描:
60多岁的人40多岁的面相;书生气很浓,看似不善言谈,实则讲起话来常常很动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尤如演讲,富有激情;在中国上千家太阳能企业中,50岁才开始接触太阳能并创业,王惠余是第一人。
王惠余拥有现代化的企业,企业资产达到近亿元,从资产上来说,他是个名符其实的“资本家”,但与旧资本家不同的是,他不是“铁公鸡”,也不是“周扒皮”,他管理人性化,除给员工送车解决住房,还要把企业交班给外人,被称为“新资本家”。他认为任何人,哪怕最低层的人都渴望得到人格上的尊重,都需要尊严,按时给员工发工资,看似平常事,却是对员工劳动的一种尊重,同样也是对劳动者人格的一种尊重。于是“人是日利达的根本,人与太阳的结合才使得日利达生生不息”成了日利达太阳能公司的文化。
让善有声 让爱有形
1947年出生的王惠余出身富贵家庭,他的曾祖父在上世纪30年代,从扬州到上海滩投资金融业,创办了钱庄,但正是这样的出身,让王惠余的人生拐了个弯。他不但没有享受到祖上的这份荣耀,却因为这种背景,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遭遇了很多不公。
上小学时王惠余品学兼优,大军区歌舞团到学校挑选文艺苗子,从口试、面试,他都优秀成绩过关,但因为他的家庭背景最后政审不过关,被拒之门外。同样因为家庭出身原因,上大学的机会也与他擦肩而过。
那时,王惠余不但经受着精神上的煎熬,还受到身体上的折磨。在上世纪60年代的阶级斗争中,王惠余因为祖父是资本家,父亲是右派,受到牵连,成为阶级斗争的对象,被关起来接受没完没了的审查,被一遍遍地批斗,接受花样繁多的身体折磨——被逼着下跪,躺在地上被踩着头,这样的“待遇”他都“享受”过。这种种屈辱,让刚刚二十冒头的王惠余在屈辱中对人格,对尊严有了彻骨的感悟。人格,尊严在王惠余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个烙印伴随了他一生。
余秋雨曾对“人格尊严”有过这样的注解:无人格之善,不成其为善;无尊严之爱,不成其为爱。善和爱的任何低级变态,都是善和爱的自毁形态。让善有声,让爱有形;让善有格,让爱有尊。善与爱,不再成为一种企盼,一种念叨,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发出。王惠余创业时期,所有员工都是包吃包住,并且提供了装空调,有卫生间,有阳台的标准化宿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王惠余又为所有中层干部配了专车,为50位老员工解决了住房问题。在太阳能行业,几乎所有企业的业务员都是在市场上二三个月,甚至有的一个季度才能回家一次,但日利达推行的却是“蜜月”制度,规定每个月业务员都要回家一次。王惠余认为做市场很重要,员工们的家庭也很重要,不能因为挣钱不要了家……王惠余对员工的种种善待不正是“让善与爱,不再成为一种企盼,一种念叨,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发出”的真正实践吗?
情在账上 福在心中
王惠余有一个嗜好,喜欢记录员工们的工资,从他创业办厂那天起,就在笔记本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工资收入情况,某个月哪一个员工的工资是多少,在他的账本上都记的清清楚楚,账本中的人员名单从开始的几十个人到几百人,虽然财务那里有电子记账薄,但他仍然要亲自动笔记到他的私人账本上,十余年间整整记录了三大本。在这三个厚厚的手抄账本上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如果闭着眼睛从中选出任何一个员工名字,对比他几年的工资都是直线上涨的。这正是王惠余记账的目的,在日利达除非发生重大责任每个员工的工资每年必涨一次,王惠余每个月通过记录工资,可以对员工的收入情况有个了解,如果谁在哪一个月因为某些原因工资落后了,他会在年底时通过不同的方式给补回来,保证每个员工总体上每年都要涨工资。
王惠余44岁出国打工,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要去体验一下国外资本家是怎么办厂的。他所去的国家是尼日利亚,王惠余所在的工厂月薪是三百美元,而其他企业都是500美元,同伴们都觉得这家企业老板太苛刻,为表示抗议都应付工作。而王惠余却认为,老板并没有欺骗自己,当初签订合同时定的工资就是300美元,发的工资并没有低于这些钱。所以王惠余很用心地工作,凭着工作业绩,他的工资从每月300美元涨到470美元,之后又涨到1000多美元。为照顾王惠余的生活,老板还把王惠余的太太从扬州接到尼日利亚,并且承担了她的工资,还把王惠余的女儿接过来度假。老板是美籍华人,他的夫人经常给王惠余太太买一些金项链、戒指之类的贵重礼物。最后算下来,仅仅这些礼物就值一万多美元。
在国外的四年工作中,王惠余感悟到两点。一是为什么外国老板对自己这么好,给了那么好的待遇,其实这不是老板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机会,因为自己帮老板赚到了钱,他给自己的那些,都是回馈给的。第二点,现代资本家已经不是以前教科书上写的那样残酷压迫员工的,而是善待员工的。1995年,王惠余带着这些“真经”,从尼日利亚回到扬州,他要当一个现代资本家。经过筹备,1997年王惠余的日利达太阳能有限公司成立。
对于王惠余亲自记账,不明其中奥秘的人说他是个守财奴,也有人说他是个小心眼儿。但王惠余却说,看到员工收入年年提高,这是自己最幸福的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经过10年的辛苦打拼,日利达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太阳能行业的大型企业,却没一分钱的贷款,这是一个奇迹。正当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时,王惠余却在企业发展规划上保守起来。“现在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并且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如果讲享受,凭现在企业的实力,已经可以远远满足全家人的需求了。惟一的孩子是个女儿,并且在北京有很好的工作,自己年龄都这么大了,再继续把企业做大,到底是为了谁呢?”王惠余像很多民营老板一样,被这个问题困绕着。在中国类似王惠余这种情况的老板很多,他们大多采取的方式就是保持企业现有实力,或者开始坐吃山空。
“对于我来讲,没有儿子,唯一的女儿在北京也有自己很好的事业,可能也不回来接我这个班子。你这个企业搞的这么好,再怎么好,将来交给谁?企业搞的再好,搞的再大,如果只作为家产留给家人,值不值的呢?经过几年的思考,慢慢领悟到,创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名义上是自己的,实际上已经是社会的一部分了,无论你交还是不交,最终这个企业都不会是你自己的。总不能说,我们眼一闭了,这个企业也就随着去了。”经过静心思索后,60多岁的王惠余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有能力,有新思想,忠诚企业文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在他退位或百年之后,要把企业托付给这些外人,让他们继续把日利达做大做强。王惠余认为50岁在太阳能行业开始创业,今年60多岁了,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甚至将要告别人生,这就与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企业要向上,而企业掌门人的年龄、精力、活力、身体都是在向下的,并且是一直向下的。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我们企业需要培养职业经理人来接这个班。
“也许后来的人们不会了解王惠余,也许后来的人们记不住王惠余,但王惠余希望人们永远记住日利达就行了。”这已经成为王惠余的最大心愿。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大意为,化育万物而不视为已有,推动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
王惠余“只希望人们记住日利达”的愿望是否有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持”的意境呢?
对话王惠余
《太阳界》:工资必须按时发放已经成了日利达公司的铁律,并且执行起来很严格,不准有半天的拖延。
王惠余:我本身就是打工出身,知道打工者就等着拿到工资后来安排接下来的生活。我一直善待员工,不是走形式,而是真心实意的。总觉得尽管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和老板的智慧、决策是分不开的,但如果没有员工的支持,仅仅靠个人是不行的。阶级斗争的那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深深懂得任何人,哪怕最低层的人都渴望得到人格上的尊重,都需要尊严。善待员工,给他们按时发工资,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太阳界》:关于交接班问题,你谈到要给行业做一个示范,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把企业传承给外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这件事本身就让人不可理解,你却又提出在交接班问题上给行业做个示范,可能让人更加不理解。
王惠余:我们这个行业也面临一个接班的问题。太阳能行业和家电、机械行业最大不同在于,后两者大多数企业都是改制而来的,而我们这个行业绝大多数是私人搞起来的,我个人认为它是草根经济,还没有形成很好的人才体系。它很多的创始人几乎都已经是50岁以上的人了。包括我们行业的老前辈,我们的罗主任也接近古稀之年了,整年还奔波在各个企业,政府部门之间,为这个行业而奔波。任何一个产业,行业要经久不衰,要始终能够走在支柱产业,强势产业前列,其实最主要的是打造一个继续传承下去的平台,把我们这个产业真的变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而不是一个个人的财富。不能因为创始人的消亡,这个企业就消亡了。
我们现在很优秀的80后还不多,大量的都是50岁以上的,都是辛苦的操持着这个行业,自己的这个企业。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80多岁了,一直干到最后,主要是因为接交班问题没处理好,王永庆一生可谓辉煌,但在产权问题上却留有遗憾,在其百年之后,台塑集团何去何从,还有待观望。十年二十年后,太阳能企业普遍存在着交接班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轻则影响这个企业的未来,重则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是很遥远,就在眼前,交接班已经是一个迫切问题。
《太阳界》:你将企业交给外人会不会有阻力,这一愿望会顺利实现吗?
王惠余:在交接班的人选上,打江山的人忠诚度无可非厚,吃苦耐劳无可质疑,但突破自己传统的弊端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很难,而一个有作为的职业经理人,他一方面可以带来新思想,新思路,也一定想施展他自身的才干来推动这个企业的发展。从大的角度讲,国家应该对职业经理人接班问题出台一些法律或政策,为职业经理人接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了良好的接班人环境和制度,无疑也保护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发展前途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
职业经理人做接班人需要有一个法制化的环境,一个生存的土壤和职业道德的形成,这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时不我待,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需要一种尝试。个人的成功是过眼烟云,一个产业、一个行业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他推动那个时代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子孙万代的事情。所以日利达愿意在行业内带个头,为企业交接班趟一条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