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可以有绿色的太阳


 

《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19日报讯(记者祝勇 郭媛)欧洲艺术家强调艺术的专业性,中国学者强调艺术要深入社会。昨日,第三届中欧社会论坛之艺术教育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与会中欧艺术家学者求同存异,围绕“艺术教育如何走进大众”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据悉,与会的艺术家、教育家们今天还将一起参观广东美术馆等地,亲身感受广州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水平。

法国艺术家:艺术不是模仿

“艺术不是模仿,模仿不是艺术。我们希望孩子在参照一幅作品学习绘画的时候,看到的是线条和颜色,而不是直白的复制、临摹。”法国艺术家阿隆·雷米称。在昨日研讨会上,该观点成为中法两国艺术家和教育者的共识之一。

“艺术教育的模式就应该灵活,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思维为主,而不是家长、老师先跟孩子灌输‘你应该画什么、怎样画’的观念。”民办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表示,在孩子的世界里,太阳可以不只是金黄色的,“我们应当允许孩子的眼里存在蓝色或绿色的太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信力建认为,这方面欧洲国家做得比中国更好,因此他近日特地协同秦晖等多位学者前往东欧国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模式。

 广美教授:艺术应具现实意义

 “艺术在当代中国,应该具有社会现实意义,而非一味的风花雪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系主任李公明表示,毫无疑问,纯艺术的审美追求是合理的,艺术不依附于任何外在功能的独立意志是值得尊重的,但现在中国艺术的问题是,太多的风花雪月,太缺少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关怀。

“我们的艺术教育,要强调社会责任,这跟培养一个艺术家的教育,是两回事。”据介绍,廖冰兄人文基金会曾去少管所为失足少年举办画展,就是用艺术手段,对他们进行人性教育、审美教育,启迪他们追求真善美。

 据了解,中欧论坛是由纯民间机构发起主办的论坛,该论坛立足于长期性,并且通过每两年一次在中国和欧洲轮流举行的聚会,邀请社会各界别人士,在保持多样性的背景下,对中欧社会变迁进行彼此的交流和沟通。第一、二届论坛分别于2005年、2007年在广东南沙和欧洲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