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错的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他可以回答任何问题,除了下面这一个—在伊利液态奶生产车间的一侧,五台黄色的机械手机器人挥舞着长长的手臂,将一箱箱装在康美包里的牛奶整齐地码放在垛台上。这些原本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机器人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识别能力也极强,一台机械手可以代替数十名工人的手工操作。伊利是中国第一家采用如此高科技机器人码垛的乳制品企业,张对它们的真实价格一直守口如瓶。
这种独家秘密的存在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曾几何时,这些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漂亮的大型牧场,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被认为是一家乳业巨头能够领跑行业的标志之一。但是,肇始于去年9月的三聚氰胺风波,却将整个中国乳业都推到悬崖边缘。
而今,穿越风暴的伊利堪称已率先恢复元气。今年第一季度,伊利业绩稳居行业第一,销售收入(50.99亿元)和净利润(1.13亿元)亦创造了其历史上的单季新高,净利润同比增长103.59%。其中伊利婴幼儿奶粉成绩最为突出,销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稳居中国奶粉销量首位。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当季伊利5大产品线的市场份额全部激增,伊利营养舒化奶、金典有机奶、优品嘉人、巧乐兹等高端产品线销量增速快于行业10.4个百分点。
眼前这一幕宛如历史的重演,并再次考验了这家中国乳业巨头的生存韧性。2004年年底,包括伊利前任董事长郑俊怀在内的多名高管因罪获刑,把伊利推到了生死关头,但在次年第一季度,伊利就实现开门红,并成为北京奥运会唯一乳制品类赞助商。
现在的情景多少有些类似:在经历一场生死风波之后,伊利不仅再次实现次年第一季度不可思议的增长,而且又成为另一个世界级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赞助商。5月25日,伊利董事长潘刚宣布,伊利全面启动“世博标准”工程,在“全公司、全环节、全产品”中将赞助奥运会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和服务的最高标准进行持续化、系统化的升级—117项原料奶检测,899项涵盖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超国标检测,物流输送全程GPS跟踪的“奥运标准”将被伊利自己再次刷新。“只有伊利的产品质量完全符合世博会的高标准。”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说。
来自伊利的种种好消息是否意味着中国乳业的全面复苏?今年1季度,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54.2亿元,同比增长5.53%,“全行业已结束负增长实现了正增长。”中国乳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在6月9日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报告会上表示。不过,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却出言谨慎,他认为,所谓的拐点即使出现,也不再是某些看得见的“指标”—就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大型牧场这些有形资产的规模并不能使企业免于危机一样。“如果全行业都明白应该追求速度与规模、效益与质量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意识上的转变,才是真正的拐点。”张剑秋告诉《环球企业家》。
大考
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上海世博会有着自己的特点,持续周期更长,覆盖人群更广,产品需求更丰富,所有世博的合作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考验。张剑秋介绍,上海世博局曾经对伊利进行了全面、严苛的考察,包括企业理念和世博会的匹配程度、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产品品质、社会责任、服务大型国际性赛事的经验等。在金融风暴和乳业危机的特殊背景下,世博会在选择乳制品合作伙伴时更为慎重,同时还展开了广泛的消费者调查,了解消费者在世博会上需要什么乳品,喜欢什么乳品,结果,在这两个调查中,伊利被认同的程度均居首位。
伊利一直被称作行业内的“全能选手”,其下拥有液态奶、奶粉、冷饮、酸奶四大系列产品线。除了奠定其乳业领跑企业地位的液态奶和奶粉产品外,其冷饮品类销售连续15年居行业第一,酸奶产品销售也位居全国前列。完整的产品线和丰富的产品品类,是其整体利润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
“这种全面综合的发展能力,目前国内只有伊利有。”张剑秋说。就在2008年6月,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伊利集团金山新工业园奶粉加工厂落成投产,这一工厂被称为“全球奶粉样板工厂”,在技术上拥有多项世界第一,该项目投产后可日处理鲜牛奶1200吨,年产各种配方奶粉产品6万吨。产能巨大的样板工厂和伊利在黑龙江、新疆等地的奶粉工厂一起,为恢复销量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了超强的产能,伊利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品牌积淀也在拉动奶粉销售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007年以后,伊利就意识到,与对手纠缠于低端的价格战无益于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必须开发更多中高端产品。奶粉样板工厂也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现在,中高端产品所占比例可以达到全产品线的40%。
“做奶粉和液态奶不同,技术含量更高,且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张剑秋说。在这一行业,几乎不存在“临时抱佛脚”的可能性—通常,婴幼儿对于某一食品适应后,依赖程度非常高,一般家庭不会频繁更换奶粉品牌。因此,如何与婴幼儿的家长们,特别是“准妈妈”和“母亲”这一类消费人群进行沟通显得十分重要。伊利这些年通过“健康热线”、“宝贝课堂”等活动宣传知识、介绍产品,一直与这一人群保持着长期沟通。
此外,为了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产品,伊利还发布了首个“中国母乳数据库”,这不仅直接促成了伊利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问世,还再一次将“国人饮用奶”的标准系统化。由伊利主导、与国内外多方权威机构共同创立的“婴幼儿营养研究中心”将在近期成立,这将使中国乳业婴幼儿营养研究工作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时代。
在去年国内外奶粉品牌相继出现质量危机后,部分消费者的选择发生偏移,眼光逐渐从有“噱头”的国际品牌转向真正安全有实力的国内品牌,这使得早就占据奶粉市场“半壁江山”的伊利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其中国奶粉第一品牌的地位愈发巩固。
回到牧场
与此同时,伊利亦开始重新探索奶源基地的建设。早年,伊利也曾尝试自建奶站,但最终在抢奶大战中损失殆尽。“所有的奶站都卖掉了,因为收不上来奶。”张剑秋说。后来伊利转向自建和合作牧场形式获取奶源。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中国三大黄金牧场带拥有自建奶源基地。但是,这些奶源并不能满足伊利每日庞大的奶源需求,自建牧场和合作牧场提供的奶源只占伊利所需的50%左右。除此之外,伊利也从一部分分散饲养的散户奶源收奶,这些奶源一般通过奶站到达企业手中,也正是奶站的不规范管理让伊利等乳业巨头吃尽苦头。
除了配合有关国家部门规范奶站管理,张剑秋认为根本解决之道是降低分散饲养的比例,增加规模养殖集中度,同时降低小户奶农比例。“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模式,直到我看到了奶联社。”张说。
从呼和浩特市往西,一路驶过大青山南麓富饶的土默川平原,伊利的“奶联社”就“起家”于这里的土默特左旗。这是一种新的奶牛养殖模式:奶联社有法人资格,甚至注册了商标,奶联社所有者负责搭建养殖平台,资金设备和技术全部由奶联社负责。奶农不用出钱,只用奶牛入股即可。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为—生产过程全部由奶联社负责,奶农入股前,对奶牛进行评估,建档立案,年底有固定分红,且养殖风险全部由奶联社负责,奶农零风险。此外,奶农还可以和奶联社签订协议,比如用奶农家里的土地种玉米,奶联社负责收购。奶农家有合适的劳动力,可以进奶联社当产业工人。
由于采用优质原奶生产集成技术、拥有一流装备、独立乳品检测中心和标准化牛舍,伊利“奶联社”在运营中实现了节本增效、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平均每头奶牛每天比奶农饲养少投入1至1.5元,而提高了质量的原奶收购价也比散户奶价高出1元左右。形成了企业、奶农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张剑秋认为,这一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这是由公司实体搭建的规模养殖平台,用奶牛入股,也可对奶农形成激励。“此种模式一方面用统一的先进技术保障了奶牛的科学养殖,更从制度上杜绝了奶农弄虚作假的机会和动机。”张剑秋说。在奶联社中,所有的奶牛交由企业负责统一收奶、统一验质、统一交售,并严格采取“人畜分离和严格防疫”的措施规避奶牛养殖所面临的高疫病风险。从饲料喂养,到挤奶出售,原奶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在企业的控制之中。而“入股”的模式则使广大奶农将自己的得失与企业的效益完全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现了完全的风险共担。
效果显而易见。在加入奶联社之前,散户饲养的奶牛平均每头半年的产奶量是4.12吨,加入奶联社半年后,产奶量就增加到了5.23吨。到今年底,伊利将共计投资两亿,在呼和浩特地区再搭建20个奶联社这样的养殖平台,由专业养殖公司租赁场地设备进行经营。“我们急于做这件事,就是希望尽快完成奶源的升级。”张说,“奶源问题不解决好,将动摇企业发展的根基。”
伊利第二战
评论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