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并购蒙牛股份是国进民退吗


中粮集团并购蒙牛股份是国进民退吗

 

(王在安 2009-7-19

 

记者: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阶层来说,中粮集团并购蒙牛公司股权这件事情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的有什么启示?

 

王在安:

我认为,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宣布以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03%股权这件事情,说明在我们中国的具体国情环境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有优势,各有劣势,完全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联合与互补,实现共同发展、走向辉煌的目标。

在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优势是生产成本低,管理效率高,市场开拓能力强,所以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充分竞争市场领域里,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民营企业一统天下所替代。民营企业的劣势也很明显,这就是获得资金、金融、资本支持的能力弱,获得政府支持资源的能力弱。

在中国,国有企业的主要优势恰恰是获得资金、金融、资本支持的能力强,获得政府支持资源的能力强。而国有企业的主要弱点就是成本费用高,管理效率低,市场开拓能力差,所以在充分竞争领域国有企业已经难觅踪影了,国有企业只能在限制和禁止民营资本进入的金融、电信、石油、电网、煤炭等领域有所作为和发展了。

在这样一种国情之下,谁能将民营企业的成本、效率、市场优势与国有企业的资金、资本、政府支持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谁就能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机遇。而中粮集团收购蒙牛公司20.03%股权这件事情,就是民营企业优势与国有企业优势相结合,实现共羸发展的成功的典范案例。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案例呢?

第一,在这一次股权并购中,中粮集团承诺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委派三名非执行董事,并不参与蒙牛公司的实质性经营管理,并不改变牛根生和现有经营班子对公司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这样就完全保留了民营企业蒙牛公司的先进管理机制和成本、效率、市场竞争优势。所以,从实质上来看,这次中粮集团并购蒙牛股权事件,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问题。

第二,在这次股权并购中,不仅蒙牛公司的民营企业家和管理层持股人获得了数以亿元计的股权变现资金,而且蒙牛公司通过增发新股获得了近30亿元的宝贵现金资产,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中粮集团此举为国有企业在充分竞争领域的市场中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成功的道路。这条道路的要点,就是避开自己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对企业的直接控制权,仅仅通过参股优势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和政府资源支持,并随着优秀民营企业的成长,实现国有企业在充分竞争领域中的利益目标和发展目标。

最后,我想指出,中粮集团收购蒙牛公司20.03%股权这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诱因是蒙牛公司自身的战略管理失误和经营危机的发生。仅管牛根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最优秀、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但是他首先是凡人,也必定会犯错误。

他犯了什么错误呢?他在公司的战略管理中犯了发展速度过快,超越了其对风险控制的能力的错误。一个企业家对风险控制的能力,首先表现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能力上,其次表现在对现金流量的控制能力上。

在去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公司也深陷其中,相反一些规模较小的牛奶企业却没有发生这样严重的产品质量事故。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至少说明蒙牛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张过快,不得不陷入争抢奶源的恶战,以致于蒙牛公司在奶源的质量问题上处于明显失控状态。这对于食品产业的企业家来说,绝对不是一般的经营管理失误,而是战略决策管理失误!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蒙牛公司受到了重挫,一方面表现为去年首次出现了重大经营亏损,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司的现金流量发生了严重危机,牛根生一度不得不挥泪四处求援。发生这种经营现金流危机,不能全怪三聚氰胺事件,也与公司发展扩张速度过快的战略管理决策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

坏事往往有可能变成好事。正是由于这种蒙牛公司战略管理失误导致的公司经营危机,成为中粮并购蒙牛20.3%股份的契机,促成了在充分竞争领域中,优势国有企业与优势民营企业联姻互补,共羸发展的经典范例,谱写了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篇优美乐曲!

我们可以将这个成功的股权并购案例,看作是牛根生与宁高宁这两位优秀企业家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