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大家国家都要充满信心(一)


 

同题回首:涓涓流水聚江河之

 

本来想把题写成:无论社会怎么风云变化,仍要对祖国充满信心。

是否太长?是否太直白?又想了一个比较全面又与内容相符的,也就是现在的标题。

家,对中国人有难舍的情结;无论一人、男女新婚、单亲,重婚夫妻、几世同堂,还是农村的地方习俗、开放城市的时尚、年龄悬殊大、涉外婚姻等家庭,都有中国的传统因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主外女主内;男才女貌;女的三从四德,生儿育女,扶助丈夫;等等;这些归功于中国历代皇朝倡议和儒家学士的潜心钻研经典《四书五经》。

事实求是,《礼记·礼运》里文字描绘的小康之家和大同社会给人太多思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细阅细思,确实比《桃花源》里的和谐社会和《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详细更具体,不说时间上早多少年和有历史沉淀;至今不解的是,历代儒士为什么没有从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去注释给当时皇帝重视和实行?偏偏侧重于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从人的小家,从血缘关系,劳动所得;继承用周礼,居位的的屋,用礼义为纪;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形成制度;对私有的自然资源,人才的贤智勇,以功奖赏;等等。

联想:《中庸》载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中有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等等,对于研究

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探索2000年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细思小家,是男女结婚组成。从中国传统和文字记载,像《孔雀东南飞》,陆游的初婚、李清照等那样的不多?大都是父母包办,媒人介绍诸多,还讲门当门户;如《西厢记》中的红娘,《红楼梦》里婚姻悲剧,《铡美案》的陈世美、昭君出塞;从人的情感,大都是带有理想化色彩,虽有一见钟情,如唐伯虎点秋香;虽有两厢情愿,如牛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聊斋志异》里借妖仙钟爱;不知是否有儒家文化给中国女子的之痛之悲?如裹脚、牌坊、好女不嫁二夫等有过客观公正。

从男女组成的小家,应是男女有感情基础才能过婚姻生活、生儿育女。从皇帝的三宫六院、嫔妃佳丽上千,可想男人对女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幸有女子为皇帝生龙子才有母贵,也有《红楼梦》里的贾母,有家族背景的王熙风;也有武则天、慈禧太后;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人什么?